
0人評分過此書
歷史的繽彩:歷史史論及其爭議
◎以歷史思維反思歷史學本身的重要專著,聚焦於史料、史觀與方法三者的交織,梳理九大史論爭議,展現當代史學在多元視角下的理論深度與詮釋張力。 古今中外,歷史不僅解釋過去的人物與事件,還探討背後或基底的歷史思想與史論。 本書主要探討東西方九大歷史史論及其爭議,包括歷史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歷史的真理性、歷史的真實性、歷史的不變性與可變性、歷史的規律性與法則性、歷史意識、歷史的開展──發展或循環、歷史的內在發展、歷史發展中區域與小人物。 在探究中,筆者從史料、史觀、歷史方法的層面,質疑、論辯、論述這些史論,並檢驗這些史論之史料的依據與基礎、史觀的獨特與相異、歷史方法的適用與多元,讓讀者發現歷史的繽彩。 本書深入淺出呈現理解歷史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並在思辨與探索中發現歷史的繽彩。 ──邢福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教授)
- 邢序
- 自序
-
導論 從史料、史觀、歴史方法看歷史的繽彩
-
I 如何闡述與解讀歷史?
-
II 歷史闡述的依據與基礎──史料
-
III 解讀歴史的管鏡──史觀
-
IV 歴史探討的門路、方式、手法──歷史方法
-
V 從史料、史觀、歴史方法探討歷史史論的話問題
-
-
第一章 歷史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客觀的歷史是可能的嗎?
-
I 引論──客觀歷史的追尋與侷限
-
II 史料、史觀、歴史研究方法的主觀性與不同性
-
III 春秋時代魯國的歷史像──《春秋》與春秋三傳的魯國史像
-
A 《春秋》的史觀與簡約的歷史論述
-
B 《公羊傳》與《谷梁傳》的褒貶觀點對歷史事實的不同補述
-
C 《左傳》的史料與歷史方法對歷史紀錄作不同的解釋、補述與修正
-
-
IV 清朝中晚時期的基督教形象一四學派對基督教形象的界定
-
A 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華的先鋒與工具一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者
-
B 基督教是中國現代化的貢獻者──臺灣與香港基督徒學者
-
C 西方宣教士衝擊與主導下的基督教──哈佛學派
-
D 衝突、矛盾與貢獻中的基督教──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E 從史觀、史料、歷史方法看清朝中晚時期基督教形象
-
-
V 耶穌的面譜──四福音書的不同耶稣
-
A 引論──歴史性耶穌研究的耶穌面譜
-
B 福音書研究的耶穌面譜
-
-
VI 結語
-
-
第二章 歷史的真理性──歷史有真理嗎?
-
I 引論──斯賓格勒、利科、杜維運的歷史真理
-
II 歷史的真理──《尚書》、牟宗三、黑格爾、聖經歷代志史家
-
A 《尚書》的歷史真理
-
B 牟宗三《歷史哲學》的歷史真理
-
C 黑格爾的歷史真理
-
D 聖經歷代志史家的歷史真理
-
-
III 從史料、史觀、歴史方法來看歷史的真理性問題
-
A 《尚書》歷史真理的史料、史觀與歷史方法
-
B 牟宗三《歴史哲學》歴史真理的史料、史觀與歷史方法
-
C 黑格爾歷史真理的史料、史觀與歴史方法
-
D 歷代志史家歷史真理的史料、史觀與歴史方法
-
-
IV 結語
-
-
第三章 歴史的真實性──歷史的真實可尋嗎?
-
I 引論──歷史的真實性追尋與探討
-
II 從史料、史觀、歷史方法來看歷史真實性的試圖
-
III 從史料探究歷史真相──蔣介石日記研究
-
A 楊天石的真實蔣介石
-
B 張淑雅的蔣介石「一瞥」
-
-
IV 從史觀與相應史料探究歷史真相──明清社會的歷史真相
-
A 從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經濟史觀看明清社會的資本主義萌芽與因素
-
B 從儒家意識形態變化史觀看明清社會與商品經濟發展──何素花
-
-
V 從歴史方法的調整探究歷史真相──洛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的影響爭議
-
A 洛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的影響問題
-
B 從調整方法論看洛克在十八世紀初英國的影響
-
-
VI 結語
-
-
第四章 歷史的不變性與可變性──以毛澤東評價為中心
-
I 引論──權威性或結論性「蓋棺論定」是可能的嗎?
-
II 中國共產黨三大歴史決議的毛澤東
-
A 1945年「關於若干歴史問題的決議」的毛澤東
-
B 1981「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毛澤東
-
C 2021年「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毛澤東
-
-
III 中共官方毛澤東傳──逢先知與金沖及的《毛澤東傳》
-
A 引言──史觀、歷史方法與資料
-
B 1949年前的毛澤東
-
C 1949年後的毛澤東
-
-
IV 從不同史料評估毛澤東──張戎與哈利戴、潘佐夫與梁思文
-
A 根张戎與哈利戴的《毛澤東傳──不為人知的故事》及其評論
-
B 潘佐夫與梁思文的《毛澤東傳──真實故事》及其評論
-
-
V 從不同史觀看毛澤東──英時、馬思樂、遠志明
-
A 余英時──從中國史觀點評估毛澤東
-
B 馬思樂──從革命者與暴君、社會解放者與政治獨裁者觀點探索毛澤東
-
C 遠志明──基督教「道」的視野中毛澤東
-
-
VI 從不同歷史方法看毛澤東一心理學分析方法、「暴政領主」與「身分倒轉悖論」的串聯方法
-
A 白魯恂──自戀感和邊際性人格綜合症心理學分析方法
-
B 史景遷──「暴政領主」與「身分倒轉悖論」的串聯方法
-
-
VII 結語
-
-
第五章 歷史的規律性與法則性一歷史有規律與法則嗎?
-
I 引論──歴史的規律與法則及其敵人
-
II 從蒙進步史觀看歷史的規律與法則――歐陸與英格蘭啟蒙主義者
-
A 歐陸啟蒙主義歷史的規律與法則――維柯、康德、法國啟蒙主義者
-
B 英格蘭啟蒙主義歴史的規律與法則――歐陸啟蒙主義歷史的支持者與反對者
-
-
III 趙天恩徐曉鴻的現代與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規律
-
A 趙天恩的現代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規律――歷史中基督教史觀與方法論
-
B 徐曉鴻的「基督教中國化」、「借古鑑今」、社會主義中心的立場與史觀
-
-
IV 從歷史方法看歴史的規律與法則――馬思主義唯物辯證方法
-
A 馬克思主義五階歷史進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
-
B 對馬克思主義五階段歷史進程的批判與與見――洛維特、波普爾、錢穆
-
-
V 從文化與文明歷史方法看歷史發展――斯賓格勒、湯恩比與馬克思主義者
-
A 斯賓格勒的文化史歷史發展――斯賓格勒對馬克思主義者
-
B 湯恩比的文明史歷史發展――湯恩比對馬克思主義者
-
-
VI 不斷變化演變歴史共同體的誕生、發展、演變、分合――許倬雲
-
A 許倬雲的歴史的誕生、發展、演變、分合
-
B 從史觀、歴史方法、史料看許偉雲的歷史的誕生、發展、演變、分合
-
-
VII 結語
-
-
第六章 歷史意識――過去、現今與未來歷史的銜接與串聯
-
I 引論――歷史的過去、現今、未來與歷史意識
-
II 歷史意識與過去、現今、未來歷史的銜接與串聯
-
III 過去歷史與現今當為意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
A 司馬光《資治通鑑》的歷史意識
-
B 從史觀、歷史方法、史料看《資治通鑑》的歷史意識
-
-
IV 危機時代、危機意識、歴史知識孕育的歷史意識――錢穆的《國史大綱》
-
A 錢穆《國史大綱》的歷史意識
-
B 從史觀、歷史方法與史料看錢穆《國史大綱》的歷史意識
-
-
V 歴史的過去、當今與未來意識――咸錫憲的韓國歷史意識
-
A 咸錫憲對過去、當今、未來的歷史意識
-
B 咸錫憲歷史意識的史料、歷史方法與史觀
-
-
VI 結語
-
-
第七章 歷史的開展――發展或循環
-
I 引論――歷史究竟如何開展?
-
II 奧古斯丁的歷史發展、進程終極點
-
A 奧古斯丁的歷史開展――直線發展、曲折與終極點
-
B 奥古斯丁的史觀、歷史方法、史料
-
-
III 英國輝格派進步的歷史軌跡
-
A 輝格派與麥考萊
-
B 對麥考萊與輝格派的史觀、歷史方法、史料的批判
-
-
IV 董仲的三統循環歷史
-
A 董仲舒的三統循環歷史
-
B 從史觀、歴史方法、史料看董仲舒的三統循環歷史
-
-
V 申命記史家的土師循環時代史――行惡與拯救的循環
-
A 申命記史家的士師循環時代史
-
B 對士師循環時代史的歧見――諾特與布萊特的不同方法論
-
-
VI 結語
-
-
第八章 歴史的内在發展――歷史的內在因素也能發展歷史嗎?
-
I 引論――外在影響抑或內在因素?
-
II 余英時的「内在理路」歴史發展
-
A 歷史發展的外緣影響與「內在理路」
-
B 從心理背景、思想史流脈的自主性轉變、儒學內在相應思想關聯看「內在理路」
-
C 「內在理路」的史觀、歴史方法、史料與研究資料
-
-
III 柯文的内在取向歴史發展
-
A 從「西方中心論」轉移至「中國中心論」
-
B 對三個概念框架的批判――衝擊與回應、近代化、帝國主義
-
C 邁向中國中心的歴史――四個「識別特徴」
-
D 從史觀、歷史方法、史料看柯文的中國中心論
-
-
IV 粵東客家地區基督教的內在發展
-
A 引言
-
B 基督教在粵東五華縣的內在發展
-
C 從史觀、歷史方法與史料看粵東五華縣基督教內在發展
-
-
V 結語
-
-
第九章 歷史發展中區域與小人物――歷史的地區與小人物能登上歷史舞台嗎?
-
I 引論――不容忽視的歷史的區域與小人物
-
II 歷史的區域社會發展――清末的浙江雙林鎮與江西鄉村
-
A 清末浙江雙林鎮――紳士的社會關鍵性角色
-
B 清末江西郷村――天主教在江西郷村的發展
-
-
III 歴史的地區小人物角色――清初山東郊城困苦居民與隆期天主教貞女
-
A 清初山東郊城困苦居民、受害者、寡婦
-
B 清朝乾隆時期天主教貞女
-
-
IV 結語
-
- 結論 從史料、史觀、歴史方法總結歷史的繽彩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