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論爭

出版日期
200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86001975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參加台灣大學的「大學 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之子計劃:「近世中韓儒者關於孟子心性論的辯論與詮釋──比較哲學的探討」的四年研究成果。 本書集中處理朝鮮儒學的三大論爭,即無極太極之辯、四端七情之辯及湖洛論爭。無極太極之辯之重要性及影響力雖不如其他二者,但此論辯顯示韓儒對朱子思想特 性之把握,是十分恰當的。四七之辯是最重要的論爭,李退溪極力主張四端是理之發,又認為理有至神之用,所謂「理到說」,此與當代牟宗三先生認為朱子所說的 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動,是朱子理論所以是「儒門別子」之重要原因,實可相參。奇高峰、李栗谷之說,則較合朱子原義,且將朱子的理氣心性論之特色,作了十分明 白的展現。湖洛論爭的兩個問題,即「人性物性異同論」,及「未發時之心體是純善抑有善有惡」,亦是很有哲學性的論爭,涉及儒家的形上學及心性論之重要問 題,與當代儒學的理論,亦密切相關。

楊祖漢教授

  • 自序
  • 第一章:李晦齋、曹漢輔「無極太極」的論辯
    • 一、引言
    • 二、〈書後〉對忘機堂之評論
    • 三、〈答忘機堂第一書〉
    • 四、〈答忘機堂第二書〉
    • 五、〈答忘機堂第三書〉
    • 六、〈答忘機堂第四書〉
    • 七、晦齋對朱子學的理解及其現代意義
  • 第二章:李退溪與奇高峰「四端七情」之論辯
    • 一、問題的緣起
    • 二、退溪、高峰「四、七論」第一次之往復
    • 三、「四、七論」第二次之往復
    • 四、胡雲峰及權陽村之有關說法
    • 五、第三次往復:退溪〈論四端七情第二書〉之見解
    • 六、奇高峰對退溪〈第二書〉的答覆
    • 七、第四次往復:退溪的〈第三書〉及高峰的〈後說〉、〈總論〉
    • 八、結語
  • 第三章:四端七情之辯與成德之教
    • 一、四、七之辯
    • 二、理之活動性與體證本體
    • 三、理到說之意義及有關之論辯
    • 四、成德之教的本質的工夫
  • 第四章:曹南冥對四七之辯的批評及論下學而上達
    • 一、引言
    • 二、南冥與退溪的往復書
    • 三、南冥之說的現代意義
    • 四、顧亭林與曹南冥對「下學上達」的理解
    • 五、朱子論「下學而上達」
    • 六、結論
  • 第五章:李栗谷、成牛溪「四端七情與人心道心」的論辯
    • 一、前言
    • 二、牛溪論四端七情與人心道心
    • 三、栗谷對牛溪〈第一書〉之答覆
    • 四、牛溪之〈第二書〉
    • 五、栗谷對牛溪〈第二書〉之答覆
    • 六、牛、栗〈第三書〉之往復及栗谷「理有善惡」說之哲學意義
    • 七、牛、栗〈第四書〉之往復
    • 八、牛、栗〈第五書〉之往復
    • 九、牛、栗〈第六書〉之往復
    • 十、栗谷對朱子哲學的理解
    • 十一、結語
  • 第六章:李栗谷與羅整菴思想之比較
    • 一、引言
    • 二、栗谷對整菴之評論及整菴的「人心道心」說
    • 三、整菴理氣論之涵義
    • 四、栗谷與整菴思想之比較
    • 五、結語
  • 第七章:尹明齋的性理學及懷尼之爭的工夫論涵義
    • 一、致知與格物,物格與知至之關係
    • 二、論人心道心
    • 三、懷尼之爭的工夫論涵義
    • 四、結語
  • 第八章:韓儒「人性物性異同論」及其哲學意義
    • 一、韓南塘的人性物性相異論
    • 二、李柬的人性、物性俱同論
    • 三、對人性物性異同論的反省及略論其現代意義
  • 第九章:從當代儒學的觀點看韓儒「心體善惡」之論爭
    • 一、引言
    • 二、韓南塘的心體有善惡論
    • 三、李巍巖的「心體純善論」
    • 四、心與氣質之辨及朱子論心之可能涵義
    • 五、結語
  • 附錄一:李栗谷的誠意論
    • 一、栗谷對心性情意的分析
    • 二、對「情意二歧」之論的批評
    • 三、栗谷的誠意論
    • 四、結語
  • 附錄二:退溪與朱子持敬工夫論之涵義
    • 一、退溪主敬與栗谷主誠之分別
    • 二、退溪論敬之要義
    • 三、敬的來源問題
    • 四、結語
  • 附錄三:奇高峰「反身而求」的知理方法之涵義
    • 一、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 二、反身而求的知理方法
    • 三、因其所發而遂明之
    • 四、結語
  • 附錄四:成牛溪的哲學思想
    • 一、尹宣舉、成牛溪與李栗谷
    • 二、至善與中的分別
    • 三、顏子與聖人的差異
    • 四、理氣與人心、道心
    • 五、結語
  • 參考書目
  • 名詞及主題索引
  • 人名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