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道教生死學 第二卷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668952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道教是一種與社會相互融合的宗教,不僅立足於本土文化,還要滿足民眾生存的需求,結合了傳統的喪葬禮儀與祭祀活動,發展出龐大系統的齋醮法事,也吸收了佛教輪迴業報與天堂地獄等觀念,擴大了對靈性生命的認知,肯定人的心性在自我智慧的開啟與創造中,能達到與天地同在與鬼神同體的境界。另外,道教主要繼承了原始宗教一脈相傳的信仰內涵,一方面強調個體生命的永恆不滅,另一方面則重視社會群體的整合與存續,投入於既有的環境中不斷地自我調整與發展。道教是相當重視現世生存利益的宗教,迎合人們養生送死的文化意識與生命意識,不僅偏重於求生與安全的實踐活動,同時也關注靈性的死後歸宿與終極解脫,致力於生死兩相安的精神安頓,發展出不少與生死有關的生命理念與操作技能。
道教本質是一種重視人體生死的宗教,重視生命的養生與送死,特別關注身體的修煉與本命的永生。道教的理想境界是「長生成仙」,落實在學道積道的心性體悟上,開發出各種成就性命的修持理論與齋醮法事。道教的龐慶教義體系可以說是離不開「生死」的範疇,要求人們務必真實面對生死的種種課題,從人身的形證入到人心之神,是一套滿足民眾精神需求的具體宗教形式。道教對生命的關懷,有著長期的理論與經驗的累積,發展出豐富人體修道的神學與科儀體系,強調人在天地宇宙中的永恆精神地位,是與中國哲學有著相互傳承與發揚的關係,不過道教真正吸引民眾不在於深奧的天人理論,而是各種人體修持的密訣工夫與齋醮法事,是落實在心性的鍛鍊功法上,實踐養生與送死之道,肯定生命經由修養可以達到精神不死的境界,從人身長壽的養生工夫,契入到道的長生境界,完成了本命與道的合一願望。
道教在理論的建構上是以超克生死為主要核心,更關注個體生命的永生或解脫的終極歸宿,經由齋醮的禮儀設計,用以化解生死歷程中的各種疾病與災難。道教的齋醮是配合養生送死的生命禮儀,教導人們從生存與死亡的種種困境中能自我超拔出來,道教的齋醮科儀雖是專為人們修道與行道規劃而成的具體儀式,幫助人們進行心性的涵養與成長,以精神性的體驗來成就永生的安頓。道教齋醮的目的是經由禮儀操作系統來強化人與天地鬼神的精神感通,是以綿密繁複的儀式程序來擴充人們的心靈,平安走過從生到死的歷程,且能安頓死後的終極靈性,以長生的成就來濟生度死。
本書是繼《道教生死學》之後的續編,稱為第二卷,在內容上比第一卷更為豐富與多樣,但仍無法完全窮盡道教生死學的整體面貌,期待未來能繼續研究與開展,展現出道教生死學的深層文化底蘊。
  • 自 序
  • 第一章 緒論:道、神、人一體的生命關懷
    • 一、前 言
    • 二、「道」、「神」與「人」的一體性
    • 三、服食與服氣
    • 四、房中與倫理
    • 五、通神與符咒
    • 六、結 論
  • 第二章 《西昇經》的意義治療與精神療癒
    • 一、前 言
    • 二、生命關懷
    • 三、意義治療
    • 四、精神療癒
    • 五、結 論
  • 第三章 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的生命關懷
    • 一、前 言
    • 二、長生「道」觀
    • 三、善惡「德」觀
    • 四、結 論
  • 第四章 《洞玄靈寶諸天世界造化經》的消災解厄
    • 一、前 言
    • 二、天地與生命的循環觀
    • 三、劫難與地獄的受苦觀
    • 四、常修我道的永生觀
    • 五、結 論
  • 第五章 《洞玄靈寶玄一真人說生死輪轉因緣經》的輪轉因緣
    • 一、前 言
    • 二、生死之間的輪迴
    • 三、五道六畜的報應
    • 四、常獲福田的功德
    • 五、結 論
  • 第六章 《洞玄靈寶太上真人問疾經》的化解身心障礙之道
    • 一、前 言
    • 二、殘障與疾病的生成之因
    • 三、超越形體的生死救度
    • 四、早成真道的修行法門
    • 五、結 論
  • 第七章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的醫治護命
    • 一、前 言
    • 二、疾病與醫治
    • 三、養生與護命
    • 四、生死與智慧
    • 五、結 論
  • 第八章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的本命延生
    • 一、前 言
    • 二、北斗信仰下的本命觀
    • 三、本命信仰
    • 四、本命之日的修齋延命
    • 五、結 論
  • 第九章 《赤松子章曆》生死的儀式治療
    • 一、前 言
    • 二、道教「章符」的儀式治療
    • 三、安胎護兒的儀式治療
    • 四、成年歷程的儀式治療
    • 五、喪葬禮俗的儀式治療
    • 六、結 論
  • 第十章 《雲笈七籤.稟生受命》的胚胎生命觀
    • 一、前 言
    • 二、胚胎生命的形成
    • 三、身中神的形成
    • 四、胞結的形成與化解
    • 五、結 論
  • 第十一章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的拔罪度幽
    • 一、前 言
    • 二、從臨終到初終的生命關懷
    • 三、罪業永罰的地獄
    • 四、儀式性的靈性救度
    • 五、結 論
  • 第十二章 北宋蹇昌辰《黃帝陰符經解》的人身成道
    • 一、前 言
    • 二、人身即天道
    • 三、生死即自然
    • 四、修身即神道
    • 五、結 論
  • 第十三章 元代鄧錡《道德真經三解》的內丹養生
    • 一、前 言
    • 二、提挈天地的生命觀
    • 三、復歸嬰兒的修持觀
    • 四、窮理盡性的意義治療
    • 五、結 論
  • 第十四章 明代陸西星雙修丹法的生命關懷
    • 一、前 言
    • 二、陰陽之精互藏其宅
    • 三、陰陽得類男女相須
    • 四、男女陰陽之道
    • 五、結 論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