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道教本質上是一種重視人體生死的宗教,重視生命的養生與送死,特別重視身體的修煉。道教龐大的教義體系是離不開與生死學的關係,要求真實面對生死的課題,是以人體為媒介,發展出滿足民眾精神需求的特殊宗教形式。
道教對生命的關懷是經過長期的理論與經驗的累積,有著豐富人體修道的神學體系,重視人在天地宇宙中的精神地位,是落實在身體的鍛練法功上,大談養生與送死之道,肯定生命經由修養可以達到精神不死的境界,認為人體能以長壽的養生工夫,契入到道的長生境界,完成了人體與道的合一願望。
道教對生命的關懷是經過長期的理論與經驗的累積,有著豐富人體修道的神學體系,重視人在天地宇宙中的精神地位,是落實在身體的鍛練法功上,大談養生與送死之道,肯定生命經由修養可以達到精神不死的境界,認為人體能以長壽的養生工夫,契入到道的長生境界,完成了人體與道的合一願望。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道教的生死關懷
-
一、前言
-
二、「神」與「人」的一體性
-
三、養生與醫學
-
四、陰陽和氣的房中術
-
五、導引與氣功
-
六、存思與內丹
-
七、祝由與符咒
-
八、結論
-
-
第二章《老子》的醫療觀
-
一、前言
-
二、《老子》的身體觀
-
三、《老子》的病因說
-
四、《老子》的診療法
-
五、結論
-
-
第三章 《莊子•齊物論》三籟說的生命觀
-
一、前言
-
二、何謂三籟?
-
三、三籟與吾喪我
-
四、二與一為三
-
五、結論
-
-
第四章 道家思想在安寧療護上的運用
-
一、前言
-
二、道家思想對臨終者的靈性療護
-
三、道家思想對安寧療護工作者的靈性照顧
-
四、道家思想對當代安寧療護的啟示與作用
-
五、結論
-
-
第五章《太平經》的生死關懷
-
一、前言
-
二、從「兩為一合」到「三合相通」的天人思想
-
三、「重人貴生」的生命關懷
-
四、「自愛全形」的人體修煉
-
五、「端身靖神」的救生死之術
-
六、「守一明法」的心靈治療
-
七、結論
-
-
第六章 葛洪《抱朴子》內篇的醫療觀
-
一、前言
-
二、仙人的自我醫療
-
三、藥物養身觀
-
四、術數延命觀
-
五、結論
-
-
第七章《陰符經》的生命觀
-
一、前言
-
二、人與天地一體
-
三、人與神一體
-
四、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實踐
-
五、結論
-
-
第八章 《養性延命錄》的生命關懷
-
一、前言
-
二、「人」與「道」的生命關懷
-
三、服食養生
-
四、服氣養生
-
五、按摩與導引養生
-
六、房中養生
-
七、結論
-
-
第九章 道教科儀音樂的生命關懷
-
一、前言
-
二、傳統樂舞歌文化與道教科儀
-
三、道教科儀的神聖作用
-
四、道教科儀音樂的神人交感
-
五、結論
-
-
第十章 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的生命觀
-
一、前言
-
二、老子神人說
-
三、道法與修持
-
四、人身與成神
-
五、人鬼神一體
-
六、結論
-
-
第十一章 《靈劍子》「內丹」說的生命修持觀
-
一、前言
-
二、《靈劍子》的服氣說
-
三、《靈劍子》的行氣程序
-
四、《靈劍子》的陰鷥說
-
五、結論
-
-
第十二章 從《道法會元》談宋元符錄怯派的生命修持觀
-
一、前言
-
二、以「我」為主體的道法觀
-
三、與養生結合的修持法門
-
四、法術施行的人文關懷
-
五、結論
-
-
第十三章 張宇初《峴泉集》的生命觀
-
一、前言
-
二、受理學影響下的心性觀念
-
三、心性觀點下的鬼神說
-
四、對道教文化的繼承與重構
-
五、結論
-
-
第十四章 王道淵〈性命混融論〉的生命觀
-
一、前言
-
二、從性到性命混融
-
三、從性命混融到性命雙修
-
四、從性命雙修到三教相混
-
五、結論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