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化符號學
觀察各民族或社會如何運用符號,以了解民族或社會之文化發展與內涵,則可稱為文化符號學。因為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符號,故文化符號學之主要觀察對象,即為語言文字與社會文化之關連。透過此研究,自能深入掌握中國社會之特性及文化表現。
本書即由此角度,論析中國文學的發展、文人階層的形成、文學與諸藝術之關係;探究中國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學、宗教、文學各方面的文化表現;並觀察中國這種文字化的社會體質,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問題。
本書即由此角度,論析中國文學的發展、文人階層的形成、文學與諸藝術之關係;探究中國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學、宗教、文學各方面的文化表現;並觀察中國這種文字化的社會體質,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問題。
- 自序
-
第一卷 文字、文學與文人
-
第一章 中國文人傳統之形成:論作者
-
一、何謂作者
-
二、兩種作者觀
-
三、神聖性作者觀
-
四、作者之謂聖:孔子的地位
-
五、述者之謂明:儒家的性格
-
六、由述者到作者的轉換
-
七、作者觀在漢代的發展
-
八、作者的世俗化:文史與文士
-
九、創作的新傳統
-
十、餘論
-
-
第二章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說「文」解「字」
-
一、詩是藝術最高的發展
-
二、樂與禮:藝術中心的轉換
-
三、從歌詞到文詞
-
四、由曲藝到詩劇
-
五、由描摹到書寫的藝術
-
六、文字、文學與文化
-
-
第三章 文字藝術中的辯證:由張懷瓘書論觀察
-
一、獨立的書法評論家
-
二、筆法論的形成與發展
-
三、書法:文字藝術的規範
-
四、藝衛對文字的反抗
-
五、自然無爲的創作觀
-
六、知音冥契的鑑賞論
-
七、歷史關鍵時期的書論家
-
-
-
第二卷 以文字爲中心的文化表現
-
第一章 深察名號:哲學文字學—中國哲學之主要方法與基本型態
-
一、專論字義
-
二、正名之學
-
三、說文解字
-
四、深察名號
-
五、望文主義
-
六、哲學文字學
-
-
第二章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書—中國宗教(道教)的性質與方法
-
一、自然創生的天書
-
二、虛無氣化而成文
-
三、文字爲文明之本
-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
-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
-
六、道門文字教
-
-
第三章 文學的歷史學與歷史的文學:文史通義—中國史學啊歷史寫作活動的思考
-
一、知難之嘆:不被世人了解的章實齊
-
二、推原官禮:實齋文史學的塞本架構
-
三、討論流別:實齋論校讎的主要精神
-
四、以遵王制:實齋學中的權威依附性
-
五、述而不作:實齋反歷史主義的史觀
-
六、即文是道:書同文以治天下的理想
-
七、成一家言:言與所以言的複雜關係
-
八、自號實齋:對實至名歸社會之嚮往
-
九、文史別論:劉知錢《史通》論文史
-
十、敘述史學:對歷史書寫活動的思考
-
十一、文外之言:文字傳寫外的口說傳述
-
-
-
第三卷 文字化的社會及其變遷
-
第一章 文學崇拜與中國社會:以唐代爲例
-
一、進士登第如躍龍門
-
二、進士科受尊崇的原因
-
三、進士科舉與文學崇拜
-
四、文學崇拜諸現象
-
五、朝廷對文學崇拜的態度
-
六、社會對文人的供養
-
七、由文學到反文學
-
八、反文學以昌大文學
-
九、「道/藝」「文/教」之間
-
十、社會生活的文學化
-
十一、社會階層的文士化
-
十二、文學權威之神秘
-
十三、文學社會的形成
-
-
第二章 儒學、吏學與文書政治
-
第三章 文字傳統的解構與重建—新文學運動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
-
第四卷 文化的符號與意義
-
第一章 傳記小說的新思維
-
一、傳記小說
-
二、言說系統
-
三、文的優位
-
四、虛實之間
-
五、歷史文學
-
-
第二章 漢語文化學的歷程
-
一、爲撫陳編弔廢興
-
二、詮言詁字似秋蠅
-
三、鑿光欲借西鄰火
-
四、呼渡難期夜客譍
-
五、滄海已隨人換世
-
六、鳩鷹相化水成冰
-
七、老夫尚喜不知鬧
-
八、能說桃花舊武陵
-
-
第三章 語言美學的探索
-
一、語言美的研究
-
二、對形式的關注
-
三、探索法的原理
-
四、文體的本色
-
五、象徵的體系
-
六、意義與結構
-
七、抒情的辦證
-
八、文化的關懷
-
-
第四章 語文意義的詮釋
-
一、因官以明道
-
二、語言的分析
-
三、理解的迷失
-
四、客觀的考古
-
五、反省的路途
-
六、詮釋的方法
-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