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文化符號學

出版日期
20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151044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觀察各民族或社會如何運用符號,以了解民族或社會之文化發展與內涵,則可稱為文化符號學。因為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符號,故文化符號學之主要觀察對象,即為語言文字與社會文化之關連。透過此研究,自能深入掌握中國社會之特性及文化表現。
本書即由此角度,論析中國文學的發展、文人階層的形成、文學與諸藝術之關係;探究中國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學、宗教、文學各方面的文化表現;並觀察中國這種文字化的社會體質,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問題。
  • 自序
  • 第一卷 文字、文學與文人
    • 第一章 中國文人傳統之形成:論作者
      • 一、何謂作者
      • 二、兩種作者觀
      • 三、神聖性作者觀
      • 四、作者之謂聖:孔子的地位
      • 五、述者之謂明:儒家的性格
      • 六、由述者到作者的轉換
      • 七、作者觀在漢代的發展
      • 八、作者的世俗化:文史與文士
      • 九、創作的新傳統
      • 十、餘論
    • 第二章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構:說「文」解「字」
      • 一、詩是藝術最高的發展
      • 二、樂與禮:藝術中心的轉換
      • 三、從歌詞到文詞
      • 四、由曲藝到詩劇
      • 五、由描摹到書寫的藝術
      • 六、文字、文學與文化
    • 第三章 文字藝術中的辯證:由張懷瓘書論觀察
      • 一、獨立的書法評論家
      • 二、筆法論的形成與發展
      • 三、書法:文字藝術的規範
      • 四、藝衛對文字的反抗
      • 五、自然無爲的創作觀
      • 六、知音冥契的鑑賞論
      • 七、歷史關鍵時期的書論家
  • 第二卷 以文字爲中心的文化表現
    • 第一章 深察名號:哲學文字學—中國哲學之主要方法與基本型態
      • 一、專論字義
      • 二、正名之學
      • 三、說文解字
      • 四、深察名號
      • 五、望文主義
      • 六、哲學文字學
    • 第二章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書—中國宗教(道教)的性質與方法
      • 一、自然創生的天書
      • 二、虛無氣化而成文
      • 三、文字爲文明之本
      •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
      •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
      • 六、道門文字教
    • 第三章 文學的歷史學與歷史的文學:文史通義—中國史學啊歷史寫作活動的思考
      • 一、知難之嘆:不被世人了解的章實齊
      • 二、推原官禮:實齋文史學的塞本架構
      • 三、討論流別:實齋論校讎的主要精神
      • 四、以遵王制:實齋學中的權威依附性
      • 五、述而不作:實齋反歷史主義的史觀
      • 六、即文是道:書同文以治天下的理想
      • 七、成一家言:言與所以言的複雜關係
      • 八、自號實齋:對實至名歸社會之嚮往
      • 九、文史別論:劉知錢《史通》論文史
      • 十、敘述史學:對歷史書寫活動的思考
      • 十一、文外之言:文字傳寫外的口說傳述
  • 第三卷 文字化的社會及其變遷
    • 第一章 文學崇拜與中國社會:以唐代爲例
      • 一、進士登第如躍龍門
      • 二、進士科受尊崇的原因
      • 三、進士科舉與文學崇拜
      • 四、文學崇拜諸現象
      • 五、朝廷對文學崇拜的態度
      • 六、社會對文人的供養
      • 七、由文學到反文學
      • 八、反文學以昌大文學
      • 九、「道/藝」「文/教」之間
      • 十、社會生活的文學化
      • 十一、社會階層的文士化
      • 十二、文學權威之神秘
      • 十三、文學社會的形成
    • 第二章 儒學、吏學與文書政治
    • 第三章 文字傳統的解構與重建—新文學運動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 第四卷 文化的符號與意義
    • 第一章 傳記小說的新思維
      • 一、傳記小說
      • 二、言說系統
      • 三、文的優位
      • 四、虛實之間
      • 五、歷史文學
    • 第二章 漢語文化學的歷程
      • 一、爲撫陳編弔廢興
      • 二、詮言詁字似秋蠅
      • 三、鑿光欲借西鄰火
      • 四、呼渡難期夜客譍
      • 五、滄海已隨人換世
      • 六、鳩鷹相化水成冰
      • 七、老夫尚喜不知鬧
      • 八、能說桃花舊武陵
    • 第三章 語言美學的探索
      • 一、語言美的研究
      • 二、對形式的關注
      • 三、探索法的原理
      • 四、文體的本色
      • 五、象徵的體系
      • 六、意義與結構
      • 七、抒情的辦證
      • 八、文化的關懷
    • 第四章 語文意義的詮釋
      • 一、因官以明道
      • 二、語言的分析
      • 三、理解的迷失
      • 四、客觀的考古
      • 五、反省的路途
      • 六、詮釋的方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