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這本《空宗與有宗:佛教判教的對話詮釋初續》是繼另一本書《佛教的當代判釋的對話詮釋》而寫的,是去年上學期我替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和哲學研究所開講「佛教的當代判釋」一門課的現場錄音記錄,是《佛教的當代判釋的對話詮釋》的接續篇;在內容上也是接續該書而講授的,以空宗與有宗和雙方的融合為主,另外也加上佛教早期出現的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空宗包括般若思想與中觀學,其精神宗旨,可以「即法體空」來說。即是,我們不需將事物的構成要素一一析離,到最後甚麼也沒有,這是小乘佛教說空義的方式。空宗的殊勝的地方在不需析離、破壞事物,單就緣起、諸法因緣生這一原理,便能貫穿事物的內裏,直證其無自性的本質。這無自性即是空。有宗即是唯識學,它的教說的宗旨是「識中現有」,強調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都是由心識透過一種轉變的活動而顯現,而成立。空宗與有宗的遇合,最後產生空有互融的結果,這是大乘佛教的歸宿。雙方能夠結合而融為一體的義理根據在空宗講性空,有宗講緣起,這兩個意涵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說是相互涵蘊的。性空與緣起在義理上相互含容,雙方的關係是一種分析關係。即是:從性空可以推導出緣起,從緣起可以引出性空。空有互融,在義理上有其必然性。
- 序
- 第一章 說一切有部與法體問題
- 第二章 經量部的實在論的傾向
- 第三章 即法體空:龍樹《中論》的探究
- 第四章 即法體空:般若思想
- 第五章 即法體空:般若波羅蜜多的理解與實踐
- 第六章 識中現有與種子理論
- 第七章 識中現有與識轉變問題
- 第八章 唯識學的判教問題和對它的反思
- 第九章 空有互融概說
- 第十章 空有互融的相關問題
- 第十一章 蓮華戒《修習次第》的漸教綱領與瑜伽行中觀派的教相判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