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永明延壽〈一心〉思想之內涵要義與理論建構
永明延壽為唐末五代之高僧,佛學發展至此階段,所呈現之樣態是:各宗派紛然成立,然各宗派因各自所宗經論不同,以致產生彼此互爭相責之情況,於整體佛教而言,可謂是一種「分」之局面。延壽大師為求佛學之圓融合一,提出「一心」思想,採取「會歸一致」之態度,將各宗經論之要義本懷,皆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在此「一心」之大前提下,則各宗經論皆可會歸為「一」,至此佛學所展現之氣度是一大整體之「一」。延壽大師為倡導其「一心」之理論,可謂用心良苦,除有敷展「一心」思想之內涵要義之著作外,更以百卷之《宗鏡錄》,將各宗經論列舉其
- 序言
- 第一章 永明延壽之生平記敘
- 第一節 成長緣起
- 第二節 行持教化
- 第三節 永明家風
- 第四節 著作流傳
- 第五節 示寂涅槃
- 第二章 永明延壽「一心」思想之內涵要義-以「心」為題之主要著作探究
- 第一節 《唯心訣》之中心主旨
-
一、一心與一法
-
(一)「心」非言語文字所能辨說完盡
-
(二)千途異說,皆指歸於一法
-
(三)若悟一法,則萬法皆圓通
-
-
二、唯心與觀心
-
(一)普會為萬法之E-唯心
-
(二)萬法由人,唯在正觀
-
(三)欲知妙理,唯在觀心
-
-
三、正邪之辨在「心」
-
(一)迷宗背旨之一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
(二)不動真如之人生境界-本體與現象融一
-
- 第二節 《註心賦》之思想義涵
-
一、「心」之特點
-
(一)「心」卓絕通靈不可名狀
-
(二)「心」為諸佛親傳
-
(三)「心」為色空之體
-
(四)「心」為解脫之門
-
(五)「心」為悟宗之源
-
-
二、「心」、「識」與「法」
-
(一)萬法由「心」起
-
(二)感現善惡肇因於心識所變
-
(三)一切修證依「心」而成
-
(四)唯識唯心,無二無別
-
(五)心、法、我是一非三
-
-
三、「心」之證成
-
(一)「通心」則理事圓融
-
(二)「心平」「正觀」則成聖
-
- 第三節 《觀心口玄樞》之內容重點
-
一、觀心之首要與作用
-
(一)「契」為觀心之首要
-
(二)觀心之作用-可脫境縛
-
-
二、觀心之證成
-
(一)觀心以證修行-六度與讓十七道品
-
(二)觀心以成諸佛事
-
-
三、離心之弊
-
(一)離心則成疎外
-
(二)離心則成顛倒
-
- 第四節 由唯心、一心至觀心-「觀心」法門之確立
-
一、「觀」之義
-
(一)觀是繫念思察
-
(二)觀是細思、現知、散心微少
-
(三)觀是證悟法界洞朗大明
-
(四)觀是通達三諦圓融之理
-
-
二、「觀心」之義
-
(一)觀心是一切教行之機
-
(二)觀心是上定,能疾入菩薩位
-
-
三、延壽「觀心」之理論根據與方法
-
(一)延壽觀心之理論根據
-
(二)延壽觀心所涵蓋之範圍
-
(三)延壽觀心之方法
-
- 第三章 永明延壽「一心」思想之普會鉅作-《宗鏡錄》之特色與架構
- 第一節 《宗鏡錄》之特色
- 一、有「百科全書」之稱
- 二、以「心」為宗
- 三、以「宗」為鑑
- 第二節 《宗鏡錄》之架構
-
一、標宗章-立「標宗」之要旨
-
(一)「立宗」為祖佛之真意
-
(二)各宗所立之宗體,皆是「立宗」之異名
-
(三)「心」既是體,亦是用。心與性不別
-
(四)明「宗」與引諸佛「言教」並不相違
-
-
二、問答章-設「問答」之用意
-
(一)圓宗難信難解,故廣設方便之「問答」以接引學人
-
(二)雖廣開「問答」之門,實與圓宗之旨皆同一際
-
(三)玄覽得旨之時,以驗諸經論之究竟真實
-
-
三、引證章-廣「引證」之目的
-
(一)廣引祖佛之誠言,密契圓常之大道
-
(二)為「猶慮難信」之中下根者斷纖疑
-
(三)令學人坐參知識以達現知、親證
-
- 第四章 永明延壽立「一心」為宗之理論建構-與天台宗思想之關係
- 第一節 延壽之「無念之一念」-相應於天台宗之「一念三千」
- 一、延壽以「一念心」可照真達俗,具一切智-天台宗以三千在「一念心」
- 二、延壽主「一念而達者,則念念相應,念念成佛」-天台宗以「有心口即具三千」、「心是一切法」
- 三、延壽之「無念」不可思議境-天台宗以「心」是非縱非橫,非一非異之不可思議境
- 第二節 延壽之「念念具疋觀之法」-相應於天台宗之「一心三觀」
- 一、延壽以「心」為「內觀返照」可概括一切法-天台宗以一切所見之現象皆不離三觀
- 二、延壽以「一心」為會歸一致,以三觀三智為假方便而致殊-天台宗以「一念」中具足圓融三諦
- 第三節 延壽之「觀心」法門-與天台宗「止觀法門」之「觀心」義
- 一、延壽由「一心」而「觀心」-天台宗所謂之「觀心」是「一心成觀」
- 二、延壽主張「觀心」是開發自身寶藏-天台宗強調「觀心即觀自心」
- 第五章 永明延壽立「一心」為宗之理論建構-得自於華嚴宗之理論與精神
- 第一節 延壽之「標宗」-與華嚴宗之「立宗體」
- 一、延壽以「一心」為「標宗」-華嚴宗立「自性清淨圓明體」為「宗體」
- 二、延壽「立心已為宗,以信行得果為趣」-華嚴宗「立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為宗趣」
- 第二節 延壽之「全一心之法界」-與華嚴宗之法界觀
- 一、延壽以「一心」而涵攝全體法界-華嚴宗以「法界」為眾生之心性與心體
- 二、延壽立「一心」為「真實心」-華嚴宗立「一真法界」為「真實之法界」
- 第三節 延壽「諸法混融無礙」之精神-與華嚴宗「圓融無礙」之精神
- 一、延壽由「一心」而「無礙」-華嚴宗以「一」與「多」可互往互通
- 二、延壽以「但了一心」則無邊佛事悉皆圓滿-華嚴宗以「觀心」始可了達圓融無礙之境界
- 第六章 永明延壽立「一心」為宗之理論建構-由禪宗所得之啟示
- 第一節 延壽確立「宗即達摩」之地位-得自於達摩禪法
- 一、延壽「立一心為宗」-達摩「直顯眾生心」
- 二、延壽主張「觀心即觀自心」-達摩確立「安心即明自心自體」
- 三、延壽「宗與教」並舉-達摩強調「藉教悟宗」
- 第二節 延壽主張「即境即佛」之立場-得自於洪州禪法
- 一、延壽「即境即佛」之主張-馬祖「即心即佛」之法門
- 二、延壽之「一心」與諸佛諸祖之「心」義-洪州禪法上承諸佛諸祖
- 第三節 延壽以「心」會融禪宗各宗派
- 一、延壽主張「心為宗」、「心宗非南北」-會融南、北二宗與牛頭宗
- 二、延壽以「一心」是「圓頓門」-圓融頓與漸
- 第七章 永明延壽立「一心」為宗之理論建構-對唯識思想之評論與所採取之立場
- 第一節 法相與法性
- 一、延壽對法相宗與破相宗之批判
- 二、延壽以「法性宗」為「圓宗」-所謂「宗鏡」即依「性宗圓教」
- 第二節 唯識與唯心
- 一、延壽所言之「心」是「唯一真心」-所言之「識」是「唯識真如之性」
- 二、延壽主張「真識、真智與一心」是一非三-真識、真智由「一心」而證得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