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佛教中觀學百論的哲學解讀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51724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印度佛教中觀學的提婆(Āryadeva)繼龍樹中觀學的《中論》之後,著成這部論典。他在卷首即確定了釋迦佛的世尊地位,這意味佛並非只處於超越世間的境界,而是與世間緊密連繫著。在破執方面,有情對世間的執著可概括為自我以及對應於自我的一切事物,即是我所。外道以神我作為有情的自我,並執為恆常而實在。論主應對這種執著,在〈破神品〉中從多方面辯破神我的恆常性和實在性。在我所方面,論主在〈破一品〉、〈破異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無果品〉,從邏輯上辯破諸法的實在性。在〈破情品〉、〈破塵品〉、〈破常品〉中,論主從認識的關係上著手,以情(根)為能取,以塵和常為所取。他指出,若以這些事物皆為實在作前提,則不能達致認識。因此,這些事物都非實在。在〈破空品〉中,論主則闡明破非實在,由於沒有實在的諸法為所破,故作為能破的空亦非實在,即是說,空亦是空。這些義理在中觀學來說,非常重要。可惜在國際佛學界和中、港、臺方面,都沒有受到關注。本書在這方面可補其中的不足。

陳森田,先後畢業於香港能仁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歷任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研究助理、香港能仁書院佛學課程講師、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席講師、志蓮夜書院兼任講師等職。專著有《肇論的哲學解讀》,吳汝鈞、陳森田合著《中國佛學要義》、《早期印度佛教的知識論》,譯作有《中道佛性詮釋學:天台與中觀》,近期發表論文有〈僧肇的聖人觀與吳汝鈞的純粹力動觀〉(臺灣《正觀雜誌》第74期)等。

  • 自 序
  • 第一章 緒 論
  • 第二章 〈百論序〉釋
  • 第三章 《百論》解讀
    • 第一節 捨罪福品
    • 第二節 破神品
    • 第三節 破一品
    • 第四節 破異品
    • 第五節 破情品
    • 第六節 破塵品
    • 第七節 破因中有果品
    • 第八節 破因中無果品
    • 第九節 破常品
    • 第十節 破空品
  • 第四章 結 語
  • 參考書目
  • 索 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