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習慣心理學〈辨識篇〉下冊

出版日期
20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693483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五章 青春期習慣發展總論
    • 一、青春期的定義
      • (一)春機(情)發動期(成丁期),或能生育之最早時期(puberty)
      • (二)少年(juvenile)
      • (三)青春期的習慣性心理不穩
      • (四)青春期的認同感或自我辨證習慣發展
      • (五)青春期的發展課題及其意義
      • (六)人類文化學家對青春期心理的看法
  • 第六章 青春期的生理功能與習慣發展
    • 一、內分泌腺體和下視丘的影響
      • (一)腦下垂體腺
      • (二)性腺
      • (三)腎上腺和下視丘的構造與生理運作習慣
    • 二、性器官的成熟與有關功能和習慣
      • (一)男性的性器官構造與相關功能生理運作習慣
      • (二)女性的性器官構造與相關功能生理運作習慣
    • 三、身體的成長與發展
      • (一)第二性特徵的發展
      • (二)身高與體重的發展
      • (三)青少年期生理的早熟、晚熟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間的刺激-反應習慣鏈
    • 四、外表與心理經驗之間的刺激-反應習慣鏈
      • (一)身體、外表的魅力刺激
      • (二)身體、外表魅力對自我評價習慣的影響
    • 五、營養與體重
      • (一)青春期男女的飲食習慣
      • (一)營養要靠良好的飲食習慣
      • (三)兩種典型的不良好飲食習慣
  • 第七章 青春期認知習慣的發展
    • 一、青春期認知、思考習慣的特徵
      • (一)青春期思考習慣特徵與前幾期思考習慣特徵的比較
      • (二)兒童期與以前的思考習慣特徵
      • (三)與青春期前相比,青春期青少年有三個思考習慣特徵
      • (四)青春期的投射未來思考習慣
      • (五)正式操作思考習慣的特徵
    • 二、正式操作思考習慣對於心理其他各層面的影響
      • (一)理想主義
      • (二)青春期男女的偽善面(舊習慣與新習慣的衝突)
      • (三)新自我意識和自我中心
      • (四)編造「個人神話」的思考習慣
      • (五)思春期男女的空虛、寂寞與自卑情緒習慣
      • (六)青春期男女有「愛看鏡中自己鏡像」的習慣
      • (七)順從團體常模的習慣與自我創思習慣
      • (八)思考習慣的回歸現實和生涯計畫或就業
    • 三、認知思考習慣的正式培養場所:學校
      • (一)進步派與傳統派教育者的不同教育主張
      • (二)第三陣容教育家的主張
      • (三)學校應以培養什麼習慣為主要目標
      • (四)國中、高中期的學校體制或型態差異
      • (五)青春期男女對於學校環境刺激的反應
  • 第八章 青春期的情緒習慣發展
    • 一、情緒現象在心理生活的意義
      • (一)情緒的定義及為何它是重要的心理現象?
      • (二)情緒是一種動機
      • (三)情緒的一種分類方法
    • 二、青春期的情緒習慣
      • (一)青春期男女對父母的情緒表達習慣
      • (二)青春期的情緒表達習慣分為三類
    • 三、對自我的習慣組型和自尊習慣
      • (一)自我概念習慣的定義
      • (二)自尊習慣的定義
      • (三)自我習慣組型與自尊習慣與其他習慣的關係
      • (四)自我習慣組型、自尊習慣的變化與穩定
    • 四、青春期的不良情緒習慣與不良行為習慣
      • (一)毒品濫用
  • 第九章 青春期的社會關係習慣發展
    • 一、青春期男女在家庭裡的人際溝通習慣
      • (一)青春期男女心目中所盼望的父母
      • (二)合理的自由和優待
      • (三)父母對青春期子女的信任度
      • (四)子女渴望父母會欣賞他的存在
      • (五)父母和子女的溝通習慣
      • (六)父母需要培養習慣經常給自己的子女關心與支持
      • (七)父母要培養良好習慣給子女所需指導
      • (八)幸福的家庭環境刺激
      • (九)父母與青春期男女間的意見衝突
      • (十)親子衝突溝通習慣的成因探討
      • (十一)手足溝通習慣
    • 二、青春期男女在家庭以外的社會人際溝通習慣
      • (一)青春期初階段的友誼習慣
      • (二)兩性社會關係習慣之發展與變化
      • (三)參與團體
      • (四)兩性間社交性的約會習慣
      • (五)婚前性行為
    • 三、婚前性交習慣
      • (一)婚前性交的理由
      • (二)婚前性行為能拒絕?
      • (三)避孕的習慣
      • (四)有避孕習慣產生的後果
    • 四、青春期道德習慣的發展
      • (一)柯爾柏克的青春期道德判斷理論
      • (二)基立崗的道德判斷習慣發展理論
    • 五、青春期的工作習慣
  • 第十章 成年期習慣的發展
    • 一、成年期概說
      • (一)成年期的年齡範圍
      • (二)年齡層人口比率之最近一般趨勢及習慣的時代背景因素
      • (三)年齡層人口分布變動對於習慣研究的涵義
      • (四)成年期的意義
      • (五)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轉移過程
      • (六)成年期的發展課題
      • (七)成年期後段
    • 二、成年期的身體發展
      • (一)身體的吸引力、能力和合宜度
      • (二)身體系統和其生理功能與習慣
      • (三)感覺和知覺
    • 三、老化習慣的生物學探討
      • (一)衰老或老化
      • (二)生物學上的老化習慣理論
      • (三)長生不老化學術
  • 第十一章 成年期認知能力與習慣的發展與衰退
    • 一、正式操作思考能力與習慣
    • 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與習慣
    • 三、語言了解能力與習慣
    • 四、了解文章能力與習慣
    • 五、了解散文的能力與習慣
    • 六、睿智
    • 七、問題發掘能力與習慣
    • 八、辯證思考習慣
    • 九、成年期的五個認知發展階段
      • (一)智識獲取階段(包括兒童期到青春期)
      • (二)成就期(包含青春期到青年期的開始十年)
      • (三)責任期(包含30歲到60歲)
      • (四)執行期(如同上)
      • (五)再統整期(成年期後期)
    • 十、智力
      • (一)魏氏成人智力測驗
      • (二)流動性與結晶性認知能力或習慣
      • (三)人生臨終智力衰敗
    • 十一、資訊處理能力與習慣
      • (一)記憶習慣
      • (二)短期或原發性記憶習慣
      • (三)長期記憶或次發性記憶功能與習慣
      • (四)對於不同內容或資料的記憶功能習慣變化
      • (五)老年人的學習能力與習慣
    • 十二、老年期的工作產量與創造習慣
      • (一)老年期的創造力
  • 第十二章 成年期的情緒與社會人際習慣發展
    • 一、主觀的安寧情緒習慣
      • (一)生活滿足習慣
      • (二)影響生活滿足感習慣的因素
    • 二、成年期及後期的生活壓力與情緒習慣
      • (一)成年期的壓力源
      • (二)對於壓力刺激的身心反應習慣
    • 三、成年期人際與社會關係習慣發展
      • (一)單身生活
      • (二)一般成人的約會習慣與求婚
      • (三)一般成年人的擇偶習慣
      • (四)終身獨身者的生活習慣
    • 四、一般成年人的家庭生活習慣
      • (一)婚姻生活習慣和個人幸福感習慣
      • (二)父母角色應具備的良好習慣
      • (三)不計畫擁有親生子女的生活習慣
    • 五、中年期的適應習慣
      • (一)時間不饒人的感受習慣
      • (二)婚姻調適習慣
      • (三)親職期後的生活習慣
      • (四)成年期後段生活習慣
    • 六、離婚
      • (一)離婚率
      • (二)婚姻關係的頭號劊子手或與離婚有關的不良習慣
      • (三)對於婚姻的不滿情緒發展過程
      • (四)離婚以外的選擇
      • (五)離婚後的生活習慣
    • 七、職業與工作習慣
      • (一)生涯規則的建立
      • (二)女性的職業生涯
    • 八、中年期生涯和工作習慣
      • (一)職場的開花結果時期
      • (二)事業的第二春
      • (三)中年期的工作情緒習慣
      • (四)年老者的各項工作習慣
    • 九、老化的社會心理學理論
      • (一)參與減退理論
      • (二)活動理論
      • (三)人格和生活形態理論
      • (四)交易理論
      • (五)社會再構理論
      • (六)那一套理論最完善?習慣理論能回答此問題嗎?
  • 第十三章 人類對死亡的習慣型組
    • 一、死亡的主要原因
    • 二、對於死亡和死亡過程的習慣組型
      • (一)文化對死亡的反應習慣
      • (二)忌諱死亡是良好習慣嗎?
      • (三)不同年齡成人對死亡的反應習慣組型
      • (四)老人對死亡的習慣組型
    • 三、學者對死亡的思考習慣
      • (一)何謂死亡?
      • (二)不同的死亡過程習慣組型
      • (三)導致死亡的不同刺激情境
    • 四、對於喪親刺激的反應習慣
      • (一)傷心反應
      • (二)死亡反應習慣的性別差異
      • (三)死亡反應習慣的文化差異
  • 總摘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