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習慣心理學〈辨識篇〉上冊
- 著者序
- 前言
-
第一部 以習慣為關鍵概念的心理診斷系統
-
第一章 序論
-
一、以習慣為基礎概念建立人類心理診斷系統的可行性
-
二、精神診斷與治療行走在不同軌道上
-
三、新的行為了解模式
-
四、使用習慣概念對心理診斷與治療下定義
-
五、本書原定計畫內容的改變
-
-
第二章 何謂心理診斷
-
一、廣義心理診斷的意義
-
二、診斷一詞在醫學領域外的使用
-
三、了解、評估、衡鑑、診斷等詞的異同
-
四、什麼是「知道」,「了解」,「理解」?
-
五、評估含有高級認知歷程
-
六、什麼是衡鑑?
-
七、什麼是診斷行為?
-
八、狹隘的心理診斷的意義
-
九、一般性診斷意義
-
-
-
第二部 非生物界的診斷過程
-
第一章 天文現象的診斷過程
-
一、天文現象的命名與診斷
-
二、星體現象的向度有:亮度、組型、方向、固定性、移動性
-
三、星體的另一向度:軌道與軌道的核心物質結構
-
四、摘要與討論
-
-
第二章 地理與礦石現象的命名與診斷
-
一、何謂地貌學與地貌演進學
-
二、軍事家從事地說診斷的目的
-
三、地理師從事地理診斷的目的
-
四、礦物為對象的分類診斷
-
-
-
第三部 植物現象的分類與診斷系統
-
第一章 植物現象的分類學歷史
-
一、古代希臘學者對植物現象的分類研究:希臘學者中的神農氏
-
二、細胞學觀點對植物分類的貢獻:細胞乃植物構造之基本單位
-
三、昆蟲和風吹的習慣對於植物生育學的貢獻
-
四、第十九世紀蘇格蘭的植物學者發現細胞核
-
五、Hofmeister的植物型態學與關於配子、無性芽苞的觀點
-
六、第十九世紀中葉達爾文創立進化論對於植物分類學的影響
-
七、十九世紀後葉的盛事:孟德爾的遺傳法則
-
八、植物學的分類
-
九、植物分類學的內涵
-
十、習慣分類學也擬借鏡於植物分類學
-
-
第二章 植物現象的分類
-
一、「界」的概念可以把植物與非植物分開來
-
二、有機體有三界:Protista界、植物界、動物界
-
三、生物共有的五個特徵
-
四、植物與動物的四個相異點
-
五、植物可存在於水中或陸地任何地方
-
-
第三章 葉狀體分界
-
一、植物可大分為兩個次級分界
-
二、葉狀體分界再分為八門
-
三、葉狀體次級界植物的異同點
-
-
第四章 植物界第二分界胚胎植物
-
一、苔蘇門植物的成員已沒有居住於海中的習慣,但已有以無性一代、有性一代輪流交替的繁殖習慣
-
二、導管門植物
-
三、摘要
-
-
第五章 植物疾病的分類診斷
-
一、植物疾病的定義
-
二、植物生病的外因有三
-
三、植物疾病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四、世界上可能有三種以上的植物疾病
-
五、植物生病時的主要症狀
-
六、植物病症的傳染途徑與防杜原則
-
七、植物疾病診斷與治療
-
八、導因於細菌、霉菌的植物症狀
-
九、不同病原體的植物疾病要用不同藥物治療
-
十、旋毛蟲是植物疾病的另一禍源
-
十一、昆蟲有時給植物帶來直接與感染的雙重傷害
-
十二、寄生植物帶來的植物傷害
-
十三、土壤不適導致的植物疾病
-
十四、植物疾病辨認以及治療方法摘要
-
-
-
第四部 動物現象的分類
-
第一章 動物分類學歷史
-
一、動物分類的濫觴
-
二、十七世紀的動物分類學家:Linnaeus,Darwin,Haeckel三人的大貢獻
-
三、動物分類範疇
-
四、中介範疇(Intercategories)
-
-
第二章 動物界分類
-
一、原始動物或單細胞動物門(P rotozoa)
-
二、多孔動物門(Porifera)
-
三、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
-
四、扁蟲類動物門(Platyhelminthes)
-
五、圓蟲動物門(Aschelminthes)
-
六、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
七、軟體動物門(Mallusca)
-
八、環節動物門(Annelida)
-
九、節肢動物門(Arthopoda)
-
十、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十一、動物界的分類方法摘要
-
-
第三章 動物疾病的分類診斷系統
-
一、動物的疾病定義
-
二、動物的八個病因
-
-
-
第五部 人類習慣的發展
-
第一章 人生全程發展心理學與人類習慣分類之闕係
-
一、人生每一階段的生活都一樣地重要
-
二、人生可分成幾個階段呢?
-
三、Freud心性學說觀點的分階段法
-
四、艾力克遜(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時段理論
-
五、Erickson理論與Freud理論的綜合或統整的可能與需要
-
六、學習理論觀點
-
七、人本理論觀
-
認知理論觀點
-
九、生物環境進化學觀點的理論,(ethological theory)
-
-
第二章 胎兒期的良好、不良好習慣的發展過程
-
一、產前五個階段及在這些階段內的各種良好習慣發展過程
-
二、產前五個階段內產生的不良習慣及有關成因
-
三、對於分娩過程父母應做的身心準備與新生兒心理狀況
-
四、產科醫師的工作習慣和產婦與胎兒的健康
-
五、分娩
-
-
第三章 新生兒期的良好與不良好習慣發展
-
一、產後的健康新生兒身心狀態與習慣
-
二、早產兒
-
三、體重低者(SGA)
-
四、新生兒的生理功能
-
五、新生兒的感覺(senses)和知覺習慣
-
六、新生見的動作習慣
-
七、新生兒大腦和神經系統發展與習慣形成的關係
-
八、新生兒習慣的個別差異
-
九、新生兒的生活壓力與因應習慣
-
十、新生見期的突然死亡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簡稱SIDS)
-
-
第四章 嬰兒期至兒童期的習慣形成過程
-
一、生理成長過程
-
二、動作發展的過程
-
三、知覺習慣的發展
-
四、嬰兒至兒童期的飲食習慣發展及有關問題
-
五、睡眠習慣之發展
-
六、性行為習慣的發展
-
七、兒童認知習慣的發展
-
八、三種認知習慣發展理論
-
九、嬰、幼兒童期的情緒習慣發展
-
十、自我意像與自我概念習慣的發展
-
十一、本部分小結
-
十二、兒童期的人際習慣發展
-
十三、同儕關係習慣之發展
-
十四、兒童期的道德習慣發展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