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著眼於後唐時期的洪州禪,背景囊括東山法門至宋代之間五百年的禪風格變化。
禪思維對於傳統觀念的突破是本文重點,如對於戒律的反省、因果、輪迴、三寶、三身、淨土、生死等各種根本觀念的重新審視。如何去除執心,打破我與法的層層障礙,做個「無依道人」,達成圓成般若空慧的指標。
禪思維對於傳統觀念的突破是本文重點,如對於戒律的反省、因果、輪迴、三寶、三身、淨土、生死等各種根本觀念的重新審視。如何去除執心,打破我與法的層層障礙,做個「無依道人」,達成圓成般若空慧的指標。
- 前言
-
壹、緒論
-
禪宗是佛教思想離相超越的過程
-
貳、本論
-
-
第一章 禪的特質及禪悟的主體
-
第一節 禪的特質-離相而超越
-
第二節 禪悟的主體-心性
-
-
第二章 禪宗如何看待傳統教義
-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
第二節 法、報、化三身
-
第三節 無情說法
-
第四節 淨土世界
-
第五節 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迥
-
第六節 生死大事
-
-
第三章 禪宗的戒律思想
-
第一節 嵩嶽元珪—無心無戒
-
第二節 興善惟寬—律即是法,法即是禪
-
第三節 南泉普願—當眾斬貓
-
第四節 丹霞天然—剃頭如割草
-
第五節 藥山惟儼—雲在青天,水在瓶
-
第六節 澧州高沙彌—不受具足戒
-
第七節 百丈懷海—少分解脫,非真解脫
-
第八節 鴻山靈祐—警策僧眾,注意威儀
-
第九節 仰山慧寂-我不持戒
-
第十節 杭州文喜—去除執心
-
-
第四章 禪宗體現信仰的方法
-
第一節 閉悟有其時節因緣
-
第二節 頓悟與漸修
-
第三節 去除執心
-
第四節 無心、歇心的法門
-
第五節 般若慧行
-
-
第五章 法戰:遍參與參堂
-
第一節 解粘去縛型
-
第二節 出格轉語型
-
第三節 離經叛道型
-
-
參、結論
-
禪的特性與深化
-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