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溫柔地料理,堅韌地活著。 100歲日本國寶級料理家辰巳芳子發人深省的飲食札記, 畢生料理體悟提煉而成,擁抱風土與愛的獨特觀點。 「撫育我們生命的,正是味覺。 正因為現在是不容易生存的年代, 才更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吃東西。」 ──辰巳芳子糙米湯、小魚乾高湯、香菇湯、油菜花蓋飯、根莖蔬菜湯、牛筋鍋、蛤蜊法式清湯、大蒜湯、粥茶碗蒸……她的每一道料理背後,都蘊藏著對生命與自然的體悟與愛。 曾經想要獻身心理學與教育的辰巳芳子原本並不喜歡料理,年輕時因為健康與戰爭的種種限制,因緣際會成為料理家,研發的湯品不僅養護了病重的父親,也救治了許多病患與老人,邁入高齡後仍然持續投入飲食公益事業。 在本書中,她寫下自己如何從廚房工作中活出自我,找出「人為什麼要吃東西」的答案,理解「生命藉由食與其他生命相接」,傳遞「順應風土而食」的動人智慧,希望大家都能懷抱想要看到心愛之人笑容的念頭,製作湯品與料理。 人們已遺忘「吃」的本質, 更不知該如何才能活得更好…… 生命與味覺之間的關係是想切也切不斷,然而今日放眼望去,環境污染讓我們漸漸失去安心的食材,料理也都追求簡便快速,人們已遺忘「吃」的本質,更不知該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憂心忡忡的作者為世人提出五項指標:「敬畏之心」、「感應力」、「直覺力」、「應變能力」、「溫柔的心」,期望能為後人面臨生存困難的時刻提供解方。 辰巳芳子在學習料理的過程中反覆思索,不好吃的東西就算吃下肚,也無法撫育這個人的生命。味覺是為了撫育生命而具備的感覺,是與生命直接相關的「愛的感覺」,味道不是調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人無法感應美味,但認真創造的料理,卻能夠磨練感應力。 誕生於生存之道上的飲食文化未來的生活可能會愈來愈艱難,但辰巳芳子相信,順應風土而食,日本就算只有米和大豆,山窮水盡還是可以熬過來。她在八十歲時,就以大豆立國為目標,發起了「大豆100粒運動」。 她相信,無論哪個民族,都有誕生於生存之道上的飲食文化:米、高湯、發酵調味料,還有就是吃當令食物。享用季節的恩惠和風土的慈愛,是讓生存變得容易的最好方式。無論哪個國家都有讓人起死回生的飲食方式,例如德國的黑麵包、西班牙的冷湯,帶著敬畏之心學習這些飲食方式,與是否容易生存息息相關。 湯品存在於人類的生存之道上,也存在於家庭的中心。這是作者堅持製作湯品的原點。 請大家想像人類第一次拿到鍋子的場景。他們得到鍋子,將珍貴的蔬菜、豆子、肉塊、骨頭、鹽放入加熱。取出鍋中熬煮好的東西品嘗,舀起裡面的湯汁,等到快吃完的時候再加入新的食材和水,隨時加熱。年長者喝湯,幼兒吃鍋底煮爛的蔬菜。 愛的希望就在鍋中。 「吃東西就等同呼吸,包含在生命的結構之中。 攝取好的食物,將會確實轉換成生命。 生命本身比你想像的要求更好, 請大家千萬不要忘了這一點。」 ──辰巳芳子國民媽媽宜手作‧飲食作家毛奇‧世田谷台所主理人許邦妮 ──感動推薦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培養運用食材的能力,同時由料理過程體會生活的意義,從細節處理產生對食材的尊重。」──宜手作 「年長的日本女性作家書寫,常常有種難以言喻的帥氣感,這是時光以及閱歷慢燉得來的如乾貨一般美味營養的文字。超過 90 歲的作者寫,『人為什麼要吃東西?』,你我都應該靜下來讀讀她怎麼說。」──毛奇日本亞馬遜讀者.熱情分享: 「本書詳記作者究極研究飲食之後所提出的各式湯品食譜,對實際會烹調的人來說很實用,對於像我這樣不下廚的人而言,也有如醍醐灌頂。」 「味覺是為滋養生命而具備的能力,讓生命與『愛的感覺』有了直接的聯結。促使我重新審視對生命中每一餐的態度。」
-
序言 現年九十二歲的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的事
-
人為什麼一定要吃東西?
-
「吃東西」是生命的刷新
-
順應風土而食
-
食物必須美味
-
日本鯷魚與地球暖化
-
貝類不再發出聲響
-
容易生存的五大重點
-
-
第一章 擁有敬畏之心
-
敬畏的根基
-
外甥願意花三千圓吃油菜花蓋飯
-
如何處理當令食材
-
健太的挑戰
-
不可放棄米、高湯、發酵調味料
-
引導我的兩本書
-
廚房工作是奉養生命的工作
-
將欲望放在正確的方向
-
「料理是人類最有創意的活動之一」
-
食也可以養育靈魂
-
值得信賴的食物的另一端
-
-
第二章 磨練感應力
-
現在,重要的是感應力
-
紅肉魚和白肉魚使用不同的醬油
-
一杯茶教我們的感應力
-
培育母親感應力的河岸
-
喬爾.侯布雄如何成為世界第一的廚師
-
手術前後讓細胞感到喜悅的香菇湯
-
都會人更要下廚
-
拌炒磨練感應力:糙米湯 ①
-
勤加練習,熟能生巧:糙米湯 ②
-
品嘗應該丟棄的東西:糙米湯 ③
-
拌炒糙米的時間是祈禱的時候:糙米湯 ④
-
確實做好不起眼的事:小魚乾高湯 ①
-
熬煮小魚高湯與上進心有關:小魚乾高湯 ②
-
培育感應力的大豆100粒運動
-
不試味道就像只給看樂譜卻不給聽演奏
-
用好的下酒菜培育感應力
-
在祖父膝上記住的熟悉的味道
-
愛要透過行動
-
-
第三章 培養直覺
-
突發奇想和靈感的不同
-
富有靈感的人:辰巳濱子
-
理論為經驗檔案佐證:炸新馬鈴薯
-
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成果:蒸煮沙拉
-
參考異國文化就容易突破瓶頸
-
用義式蔬菜湯的做法製作日式根莖蔬菜湯
-
誕生於民族「生存之道」的食物
-
鎌倉的風帶給我的靈感:製作生火腿 ①
-
「好像養了一名強盜」:製作生火腿 ②
-
經過分析的經驗才有用:製作生火腿 ③
-
成為等待自己的人
-
湯品圖表有其意義
-
特別注意粥的理由
-
讓每天的生存更容易的「延伸料理」
-
感到不方便是改善的第一步
-
正視事物的本質
-
-
第四章 「緊要關頭」起身迎擊
-
為了不成為茫然等待關鍵時刻的人
-
孕婦沒有好好吃東西
-
也推薦給奧運選手的超級麥片
-
牛筋和骨頭消除疲勞、撫育生命
-
最近的日式料理傾向丟棄骨頭和內臟
-
支撐坂本龍馬的魚骨湯
-
從貝殼得到滋養
-
牡蠣和蜆要這樣吃
-
提升免疫力的蔥天鵝絨醬和香菇醬
-
避難糧食的準備不僅靠國家
-
只要有米和大豆,總會有辦法
-
希望培育出會播種大豆的人
-
沖繩的救命藥和愛知的八丁味噌
-
無論哪個國家都有讓人起死回生的飲食方式
-
在科雷希多島的經驗
-
歷史的巨大轉折點
-
-
第五章 培養仁慈之心
-
凱羅斯會的目的
-
用蔬菜高湯抵抗胃癌
-
讓生病的孩子喝法式家常濃湯
-
提供住院病患的四種湯品
-
提供給邁向生命終點的人的湯品
-
最後的一口要吃什麼
-
用嘴巴吃所代表的意義:從照護第一線看起
-
支撐宮崎一惠生命的東西
-
希望提供將逝之人美味的原因
-
愛的希望就在鍋中
-
幸田文先生「脫帽致敬」的粥茶碗蒸
-
回答「什麼都有」的母親
-
「人生要簡單」的父親
-
送鰹魚鬆給人在戰場的父親
-
退一步看見的東西
-
無論是喜是悲都讓它從眼前經過
-
湯品的另一端
-
- 後記
- 引用.參考文獻
- 本書介紹的3種湯品和2種高湯的材料資訊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