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于成龍集(序跋至卷五):清初名臣的宦海生涯與文墨風華,于清端個人著述全集
【從奏議到詩詞,清代廉吏的文治與風骨¬】
填補研究中的重要空白,全面了解清初名臣的思想與行為
研究清初政治、經濟與廉政文化,迄今最為全面的于成龍著作集
▎清初名臣:于成龍的歷史地位
于成龍,清初名臣,雖未曾擔任要職,但在其仕途生涯中屢遷至地方大員,親歷並參與了許多清初的重要歷史事件。他以廉潔自律、剛正不阿著稱,為政清明,深受百姓愛戴。于成龍的言行、政見及施政方略都對清初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研究于成龍及其著述,不僅有助於理解其個人廉政思想,更是探究清初政治史、經濟史的重要途徑。
【文集內容與價值】
本書收錄了于成龍的各類文牘、詩詞及其他作品,全面呈現了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觀點。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他在治理地方時的具體施政舉措和政務處理經驗,還揭示了他對時局的深入洞見和對國家興衰的深切關懷。透過這些文牘和詩詞,能夠更細緻地觀察到清初政治史中的諸多細節,了解當時的政治運作模式和社會經濟狀況,這些都是研究清初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校勘與補遺】
本書以乾隆刊本《于清端公政書》為底本,將《于山奏牘》與《于清端公政書》兩大版本體系合併校勘,並將校勘成果以「校記」的形式呈現,為學者提供了更為準確的研究資料。此外,編者還根據其他相關文獻補充了《于清端公政書》中遺漏的篇目,這些篇目統一編入「補集」,大大增加了文集的完整性和權威性。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本書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也成為研究于成龍生平事蹟及其廉政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廉政思想與實踐】
于成龍是清初公認的一代廉吏,其廉政思想與實踐至今仍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本書的文牘及詩詞作品中,詳細記錄了于成龍如何以身作則,倡導清廉為官,並透過具體的行政措施促進社會公正。他強調以德治民、以法治國,堅持清正廉明的施政方針,無論是在地方治理還是對下屬官吏的管理上,都力求做到公正無私。他的廉政思想與施政方略,既是對當時清政府政策的具體實踐,也是對後世廉政文化的重要貢獻。
【研究與應用價值】
本書的出版為後世學者研究清初歷史、廉政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書中收錄的文牘、詩詞不僅具有高度的文獻價值,也為歷史學、政治學及文化研究提供了多維度的研究素材。透過對于成龍文集的深入研究,學者們能夠更準確地還原清初的政治經濟環境,並從中提煉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廉政思想與行政智慧。
本書特色:本書為《于成龍集》上冊,是清代廉吏于成龍存世詩文的集成,基於乾隆刻本《于清端公政書》,並校勘增補了《于山奏牘》,還補入了相關文獻中保存的于氏佚文,力求全面呈現于成龍的思想與文風。本書完整展現其廉潔正直的官吏形象和深厚的文采,不僅在文獻整理上具有重要價值,也為研究清代廉政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填補研究中的重要空白,全面了解清初名臣的思想與行為
研究清初政治、經濟與廉政文化,迄今最為全面的于成龍著作集
▎清初名臣:于成龍的歷史地位
于成龍,清初名臣,雖未曾擔任要職,但在其仕途生涯中屢遷至地方大員,親歷並參與了許多清初的重要歷史事件。他以廉潔自律、剛正不阿著稱,為政清明,深受百姓愛戴。于成龍的言行、政見及施政方略都對清初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研究于成龍及其著述,不僅有助於理解其個人廉政思想,更是探究清初政治史、經濟史的重要途徑。
【文集內容與價值】
本書收錄了于成龍的各類文牘、詩詞及其他作品,全面呈現了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觀點。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他在治理地方時的具體施政舉措和政務處理經驗,還揭示了他對時局的深入洞見和對國家興衰的深切關懷。透過這些文牘和詩詞,能夠更細緻地觀察到清初政治史中的諸多細節,了解當時的政治運作模式和社會經濟狀況,這些都是研究清初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校勘與補遺】
本書以乾隆刊本《于清端公政書》為底本,將《于山奏牘》與《于清端公政書》兩大版本體系合併校勘,並將校勘成果以「校記」的形式呈現,為學者提供了更為準確的研究資料。此外,編者還根據其他相關文獻補充了《于清端公政書》中遺漏的篇目,這些篇目統一編入「補集」,大大增加了文集的完整性和權威性。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本書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也成為研究于成龍生平事蹟及其廉政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廉政思想與實踐】
于成龍是清初公認的一代廉吏,其廉政思想與實踐至今仍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本書的文牘及詩詞作品中,詳細記錄了于成龍如何以身作則,倡導清廉為官,並透過具體的行政措施促進社會公正。他強調以德治民、以法治國,堅持清正廉明的施政方針,無論是在地方治理還是對下屬官吏的管理上,都力求做到公正無私。他的廉政思想與施政方略,既是對當時清政府政策的具體實踐,也是對後世廉政文化的重要貢獻。
【研究與應用價值】
本書的出版為後世學者研究清初歷史、廉政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書中收錄的文牘、詩詞不僅具有高度的文獻價值,也為歷史學、政治學及文化研究提供了多維度的研究素材。透過對于成龍文集的深入研究,學者們能夠更準確地還原清初的政治經濟環境,並從中提煉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廉政思想與行政智慧。
本書特色:本書為《于成龍集》上冊,是清代廉吏于成龍存世詩文的集成,基於乾隆刻本《于清端公政書》,並校勘增補了《于山奏牘》,還補入了相關文獻中保存的于氏佚文,力求全面呈現于成龍的思想與文風。本書完整展現其廉潔正直的官吏形象和深厚的文采,不僅在文獻整理上具有重要價值,也為研究清代廉政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 出版前言
- 序
- 凡例
-
于清端公政書 序跋
-
《于清端公政書》原序[001]
-
《于山奏牘》序[008]
-
《于清端公政書》卷首題辭[009]
-
《于清端公政書》原跋[010]
-
跋《于山奏牘》後[011]
-
- 《于清端公政書》跋[012]
- 《于清端公政書》書後[014]
- 《于清端公政書》跋[015]
- 《于清端公政書·續集》跋[016]
-
提要
-
《四庫全書》本《于清端政書》提要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 《于清端公政書》提要[017]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 《于山奏牘》提要[018]
-
-
新補
-
總刻《于北溟先生文集》序[019]
-
于清端公政書 首編
-
恩賜宸翰
-
任直撫時蒙頒上諭一道
-
任直撫時蒙賜御製御書詩並序一道[020]
-
賜葬時蒙賜御製御書碑文一道
-
第一次諭祭文
-
第二次諭祭文
-
御書扁額
-
御書對聯
-
-
新補
-
國朝聖祖仁皇帝敕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于成龍[041]
-
敕命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于成龍[042]
-
雍正帝諭祭文[043]
-
-
-
于清端公政書 卷一
-
羅城書
-
條陳引鹽利弊議[044]
-
對金撫臺問地方事宜[071]
-
再陳粵西事宜[105]
-
治羅自紀並貽友人荊雪濤[115]
-
-
合州書
-
請復祀典詳[122]
-
請正朝儀詳[126]
-
查採楠木詳[131]
-
附 張撫臺復書[145]
-
規畫銅梁條議[146]
-
附 張撫臺復書[157]
-
上提督請留合州營防兵揭[160]
-
-
武昌書
-
為武昌各屬請緩徵詳[165]
-
請復臨湘驛站詳[168]
-
飛報收復蒲圻詳[171]
-
規復蒲圻上王憲副稟[174]
-
籌畫蒲圻防守詳[179]
-
上張撫臺籌報各屬情形稟[180]
-
報咸蒲浮橋被水沖壞情形詳[185]
-
附 又報張撫臺[189]
-
呈報委撫東山起程日期詳[190]
-
初撫東山遣牌[193]
-
勸畈間歸農諭[196]
-
安慰各堡諭[199]
-
申徐道臺請釋無辜詳[204]
-
申張撫臺釋放無辜詳[206]
-
報東山就撫詳[208]
-
附 張撫臺復書[213]
-
上張撫臺陳情小稟[215]
-
慰東山士民樂業諭[220]
-
附 張撫臺來書[223]
-
申報東山撫事已竣詳[228]
-
附 張撫臺復書[230]
-
招撫後諭東山士民[236]
-
招撫事竣慰東山士民諭[238]
-
附 張撫臺來書[241]
-
又安慰士民諭[242]
-
附 張撫臺來書[244]
-
諭隣境各屬[247]
-
委護程宦牌[249]
-
附 張撫臺來書[251]
-
宣慰陳恢恢諭[253]
-
東山就撫後飭行保甲諭[255]
-
禁止嚇詐就撫士民諭[257]
-
清理保甲諭[259]
-
附 張撫臺來書[261]
-
保甲事竣再行申飭諭[262]
-
申飭區堡諭[265]
-
再諭東山士民[268]
-
勸諭士民[270]
-
招撫事竣詳[274]
-
附 張撫臺復書[278]
-
招募反側充伍諭[279]
-
上張撫臺善後事宜稟[283]
-
附 張撫臺復書[286]
-
請委武昌署員詳[288]
-
-
-
于清端公政書 卷二
-
黃州書
-
初至黃郡與友人書[303]
-
初守黃郡上張撫臺稟[309]
-
附 張撫臺復書[311]
-
到黃州任申飭諭[314]
-
為黃州各屬報災請蠲詳[316]
-
請免彛運詳[322][323]
-
上張撫臺請免運夫稟[336]
-
請捐輸運價免役運夫詳[342]
-
謝徐守憲詳免派夫稟[357]
-
為麻城請改南折詳[358]
-
上張糧道諫止採買稟[363]
-
上張撫臺請免募鎗手稟[367]
-
上張撫臺招募獵戶稟[372]
-
附 張撫臺復書[375]
-
復張撫臺招募鎗手並運驢夫役稟[376]
-
附 張撫臺來書[379]
-
附 張撫臺復書[382]
-
捕盜巴河歸報張撫臺稟[387]
-
上張撫臺籌捕盜稟[403]
-
附 張撫臺復書[411]
-
上張撫臺籌報水災稟[412]
-
附 張撫臺復書[419]
-
報張撫臺地方妖異稟[420]
-
上張撫臺籌緝逋寇稟[423]
-
附 張撫臺復書[429]
-
附 張撫臺又書[431]
-
報張撫臺籌捕餘寇稟[432]
-
附 張撫臺復書[433]
-
報張撫臺獲陽邏偽劄稟[434]
-
附 張撫臺來書[436]
-
附 又復書[437]
-
慰諭陽邏士民諭[439]
-
招安六安州麻埠諭[446]
-
上張撫臺籌畫預備稟[454]
-
籌廢藩及江淤地畝認糧議[461]
-
附 張撫臺復書[475]
-
勸諭急公[478]
-
慎選鄉約諭[487]
-
禁士子充里役諭[495]
-
申飭保甲諭[498]
-
請禁健訟條議[501]
-
與王協鎮書[511]
-
與同僚書[513]
-
與各屬邑令書[514]
-
與屬令書[515]
-
禁諭荒民[517]
-
籌黃安饑民諭[521]
-
慰諭黃安饑民[524]
-
勸賑諭帖[528]
-
賑饑募引[529]
-
-
補遺
-
覆糧道催彛運印領詳[530]
-
移糧廳運米乏員牒[533]
-
申撫院變通彛運法詳[541]
-
上偏沅韓撫臺用兵事宜[545]
-
-
新補
-
建宋賢祠引[547]
-
-
-
于清端公政書 卷三
-
黃州書
-
曉諭各屬[548]
-
進勦紙棚河逆賊委牌[552]
-
附 張撫臺復書[555]
-
布告紙棚河大捷諭[556]
-
曉諭止殺[558]
-
勸諭餘賊投誠[560]
-
申覆張撫臺稟[564]
-
撤鄉勇凱旋牌[565]
-
委犒鄉勇銀兩牌[567]
-
禁止侵占諭[568]
-
申解賊首詳[570]
-
禁止詐害諭[575]
-
敘功詳文[577]
-
進勦東山報文[581]
-
又報張撫臺[582]
-
又報張撫臺[585]
-
附 張撫臺復書[586]
-
申報進勦東山詳各憲文[590]
-
又申張撫臺文[594]
-
進勦何士榮給各區牌[597]
-
又[601]
-
又[604]
-
又[605]
-
又[607]
-
又[608]
-
曉諭周鐵爪等牌[610]
-
曉諭何士榮族眾牌[612]
-
曉諭但店居民[617]
-
曉諭各鄉兵區長[620]
-
申報賊勢文[622]
-
又申報賊勢文[624]
-
鼓勵義勇諭[627]
-
報捷詳文[629]
-
報進兵黃岡廟文[636]
-
進屯呂王城諭各區[638]
-
次白水畈上張撫臺陳進勦情形[640]
-
附 張撫臺復書[643]
-
進兵定慧寺報文[644]
-
移党伊二參將文[645]
-
申報張撫臺文[650]
-
募擒賊首告諭[652]
-
又[654]
-
擒獲眾逆報文[659]
-
附 張撫臺復書[660]
-
禁止擄掠告諭[662]
-
禁止株連告諭[666]
-
附 張撫臺來書[669]
-
上張撫臺乞休致稟[672]
-
附 張撫臺復書[674]
-
拿李公茂諭[676]
-
敘從征紳士功蹟詳[679]
-
附 張撫臺復書[681]
-
敘功詳文[682]
-
附 張撫臺來書[684]
-
嚴禁嚇詐諭[685]
-
又[691]
-
黃協弁兵爭功看語[693]
-
東山平定勒石銘[694]
-
復張撫臺稟[696]
-
附 張撫臺來書[697]
-
附 又來書[698]
-
附 又書[701]
-
-
附錄
-
任黃州時湖廣張撫臺來劄計十二道之八
-
-
-
于清端公政書 卷四
-
黃州書
-
申蔡制臺張撫臺乞歸守制詳[705]
-
復蔡制臺稟[719]
-
附 蔡制臺復書[721]
-
上蔡制臺用兵方略[722]
-
上蔡制臺南征方略[723]
-
上蔡制臺酌留營將[725]
-
附 蔡制臺復書[728]
-
復張撫臺論設水師議[730]
-
上張撫臺論蘄黃守禦[732]
-
附 張撫臺復書[734]
-
上張撫臺論九江事宜[735]
-
附 張撫臺復書[737]
-
上張撫臺論兵事[738]
-
附 張撫臺復書[739]
-
申張撫臺請增防兵議[741]
-
附 張撫臺復書[743]
-
與吳道臺論東征方略[744]
-
與鄭學憲書[745]
-
陞閩臬上張撫臺[747]
-
上徐藩臺書[759]
-
又為藩憲上張撫臺[765]
-
上兩粵金制臺稟[773]
-
-
八閩書
-
公上康親王求罷䥷夫啓[778]
-
再上康親王啓[787]
-
上吳撫臺論閩疆事宜[801]
-
候吳撫臺稟[807]
-
上姚制臺稟[811]
-
上姚制臺議捐濟稟[818]
-
附:八閩藩司紫薇堂一聯[822]
-
附:五顯嶺[823]
-
-
補遺
-
簡訟省刑檄[825]
-
嚴戢衙蠹檄[826]
-
申飭招格檄[828]
-
申飭差擾檄[829]
-
設立木籖檄[831]
-
-
-
于清端公政書 卷五
-
畿輔書
-
初任直撫請陛見疏[832]
-
報災傷請蠲錢糧疏[835]
-
請增驛站工料疏[840]
-
請蠲宣屬衝壓地糧疏[843]
-
請禁訐告以正名義疏[850]
-
急救口北饑民疏[859]
-
再為口北饑民題請急賑疏[864]
-
謝賜《書經解義》疏[868]
-
再請陛見疏[871]
-
陛見蒙賜謝恩疏[875]
-
題報蠲賑宣屬米石疏[886]
-
再為驛站請增工料疏[899]
-
真屬被災州縣請停徵疏[903]
-
請免河間災民估買房地疏[919]
-
請寬盜案處分以惜人才疏[926]
-
請緩徵災邑房課疏[936]
-
報賑宣屬饑民疏[940]
-
報賑濟事竣回署疏[947]
-
雄縣蒙賜謝恩疏[950]
-
請更定宣屬文武儀注疏[955]
-
請全蠲災邑錢糧疏[966]
-
酌派驛站銀兩疏[972]
-
酌議運送砲位疏[976]
-
再議運送砲位疏[979]
-
酌議運米腳價口糧疏[981]
-
議改防汛營制疏[987]
-
請假歸葬疏[994]
-
請護印務疏[1002]
-
請帶郎筆帖式疏[1008]
-
恭報交代並舉賢員疏[1017]
-
弭盜條約[1019]
-
續增條約[1026]
-
飭查劣員檄[1029]
-
嚴飭佐貳擅理詞訟檄[1031]
-
嚴禁奢靡檄[1032]
-
嚴禁火耗諭[1036]
-
嚴禁餽送檄[1042]
-
嚴禁略賣檄[1043]
-
飭查防守地方檄[1047]
-
申嚴冒災檄[1049]
-
嚴飭協拿盜賊檄[1051]
-
嚴禁賭博諭[1052]
-
驅逐流娼檄[1053]
-
再飭植樹浚井檄[1055]
-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