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于成龍集(卷六至補遺):兩江總督的治世理念與傳世文集,于清端政書與詩詞全錄
【從政書到碑記,清代廉吏的治績與遺風】
以《于清端公政書》為底本
參考《于山奏牘》版本進行校勘和補遺
仕途中的各類文牘、奏疏、詩詞、傳記及碑記等重要文獻
一部更為完整和準確的于成龍著作全集
【內容與結構】
本書收錄了于成龍在兩江、黃州等地的重要政務文書、奏疏以及詩詞創作。卷六和卷七主要包括了他在兩江總督任內的各類奏疏及指令文書,這些內容詳細記錄了他在地方治理中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反映了清初政治運作的細節,以及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諸多特徵。卷八則收錄了于成龍的詩詞作品,包括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律詩和絕句等多種體裁,展現其文學才華和對人生、時局的思考。這些詩詞不僅反映了他的個人情感,也蘊含著他對清廉治國、為民服務的體悟。此外,卷八還收錄了若干篇重要的序跋和碑記,這些文字提供了他在不同時期、不同職位上的心路歷程和政見主張。
【政治與社會思想】
本書詳細記錄了于成龍在治理兩江地區時的施政方略和社會影響。他強調以法治國、以德治民,透過嚴格的行政命令和地方治理條約,打擊各種弊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例如,在治理兩江地區時,他針對漕運弊端、地方官吏腐敗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整治措施,並多次上疏請求朝廷寬減稅賦,以減輕民眾負擔。此外,書中記錄的各類檄文和訓諭更展現了他作為地方官員的施政和對地方治理的理解。
【個人情感與政治理想】
本書的詩詞作品涵蓋了于成龍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生活經歷和政治見解,充滿了對時局的關注與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例如,他的五言古詩和七言律詩往往借助自然景物抒發內心的感懷,同時也寄託了他對國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殷切期望。詩中所表達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他對清廉正直的執著追求,無不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廉吏的高尚品格。
【傳記與碑記】
附錄部分收錄了多篇關於于成龍的傳記與碑記,這些文獻記載了他在不同行政區域的仕途經歷以及其去世後後人對他的紀念活動。這些傳記與碑記對於研究于成龍的生平及其在清初歷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特別是碑記中的文字,往往由當時著名的文人或政要所撰寫,這些文字不僅具備高度的文學價值,也提供了對于成龍人格魅力與歷史評價的真實紀錄。
本書特色:本書為《于成龍集》下冊,是清代廉吏于成龍存世詩文的集成。內容涵蓋其在兩江、黃州等地的政務文書、詩詞創作、傳記資料,以及相關碑記和族譜家訓等,詳細記錄了于成龍的施政理念、廉政實踐和文學才華,尤其是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具體措施和社會影響。本書為研究清初歷史提供了史料,亦為了解于成龍思想提供了文本依據。
以《于清端公政書》為底本
參考《于山奏牘》版本進行校勘和補遺
仕途中的各類文牘、奏疏、詩詞、傳記及碑記等重要文獻
一部更為完整和準確的于成龍著作全集
【內容與結構】
本書收錄了于成龍在兩江、黃州等地的重要政務文書、奏疏以及詩詞創作。卷六和卷七主要包括了他在兩江總督任內的各類奏疏及指令文書,這些內容詳細記錄了他在地方治理中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反映了清初政治運作的細節,以及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諸多特徵。卷八則收錄了于成龍的詩詞作品,包括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律詩和絕句等多種體裁,展現其文學才華和對人生、時局的思考。這些詩詞不僅反映了他的個人情感,也蘊含著他對清廉治國、為民服務的體悟。此外,卷八還收錄了若干篇重要的序跋和碑記,這些文字提供了他在不同時期、不同職位上的心路歷程和政見主張。
【政治與社會思想】
本書詳細記錄了于成龍在治理兩江地區時的施政方略和社會影響。他強調以法治國、以德治民,透過嚴格的行政命令和地方治理條約,打擊各種弊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例如,在治理兩江地區時,他針對漕運弊端、地方官吏腐敗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整治措施,並多次上疏請求朝廷寬減稅賦,以減輕民眾負擔。此外,書中記錄的各類檄文和訓諭更展現了他作為地方官員的施政和對地方治理的理解。
【個人情感與政治理想】
本書的詩詞作品涵蓋了于成龍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生活經歷和政治見解,充滿了對時局的關注與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例如,他的五言古詩和七言律詩往往借助自然景物抒發內心的感懷,同時也寄託了他對國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殷切期望。詩中所表達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他對清廉正直的執著追求,無不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廉吏的高尚品格。
【傳記與碑記】
附錄部分收錄了多篇關於于成龍的傳記與碑記,這些文獻記載了他在不同行政區域的仕途經歷以及其去世後後人對他的紀念活動。這些傳記與碑記對於研究于成龍的生平及其在清初歷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特別是碑記中的文字,往往由當時著名的文人或政要所撰寫,這些文字不僅具備高度的文學價值,也提供了對于成龍人格魅力與歷史評價的真實紀錄。
本書特色:本書為《于成龍集》下冊,是清代廉吏于成龍存世詩文的集成。內容涵蓋其在兩江、黃州等地的政務文書、詩詞創作、傳記資料,以及相關碑記和族譜家訓等,詳細記錄了于成龍的施政理念、廉政實踐和文學才華,尤其是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具體措施和社會影響。本書為研究清初歷史提供了史料,亦為了解于成龍思想提供了文本依據。
-
于清端公政書 卷六
-
兩江書[001]
-
優陞謝恩疏
-
請暫停江蘇舉劾疏
-
請豁民欠漕項疏
-
請補江寧知府疏
-
留徽六太三營官兵疏
-
補撫標額兵疏
-
請寬裁兵疏
-
再陳請蠲漕欠疏
-
題留鎮江知府疏
-
特薦江蘇藩司疏
-
乞休疏
-
-
-
于清端公政書 卷七
-
兩江書[011]
-
諮訪利弊通行檄
-
示親民官自省六戒
-
移江西撫院轉飭各屬妄借分捐諮
-
飭勵學政事宜
-
又硃批[029]
-
興利除弊條約
-
嚴禁漕弊各款
-
通飭各屬私派納訪檄
-
弭盜安民條約
-
嚴禁抽豐諭
-
禁送節禮諭
-
硃批[094]
-
勸令節費諭
-
嚴禁輕生諭
-
革秋審陋規檄
-
嚴飭旗下買人檄
-
禁田房找價檄
-
清理獄禁通行檄
-
批蘇松道清理獄禁詳
-
批朱同知甘結
-
檄示勦海行兵方略
-
祭天妃祠文
-
-
-
于清端公政書 卷八
-
吟詠書
-
五言古
-
七言古
-
五言律
-
七言律
-
五言絶句
-
七言絶句
-
補遺
-
新補
-
詩餘
-
-
附 古文[218]
-
《江南通志》序任兩江總制時作
-
《樂經·內篇》序任福建臬使, 尋陞方伯,奉命陞直隸巡撫時作
-
驍騎將軍柱石王公墓表任湖廣分巡下江防道, 新陞福建臬使時作
-
《鄭肯崖詩集》序
-
跋鄭肯崖〈詠筠陽書院七賢〉詩
-
跋鄭肯崖〈漁舟〉詩
-
-
-
于清端公政書 外集
-
于清端公傳[223]
-
于清端公傳
-
于清端公小傳
-
皇清光祿大夫總督江南江西文武事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子太保謚清端北溟于公墓誌銘
-
書《于清端公傳》後
-
請于清端入三立祠呈
-
請于清端入三立祠覆呈
-
洪洞縣看語
-
平陽府看語
-
提學道看語
-
撫院批語
-
江寧初建于清端公祠碑
-
蘇州初建于清端公祠堂碑[688]
-
江寧重建于清端公祠碑
-
黃州重修于清端公祠碑記
-
蘇州重建于清端公祠碑
-
從好錄
-
-
補遺
-
撫臺張公贈聯任黃州府時
-
-
-
于清端公政書 續集
-
羅城創建于清端公專祠錄序
-
羅城創建于清端公祠碑
-
迎神辭有跋
-
交代移文
-
-
-
于清端公政書 補集
-
初蒞廣西柳州府羅城縣自記[690]
-
聞內艱訃告歸上張撫臺[691]
-
附 張撫臺復書
-
籌荊州夫役上張撫臺[692]
-
附 張撫臺復書
-
聞西事報張撫臺[693]
-
召募鎗手報張撫臺[694]
-
接長沙捷音賀張撫臺[695]
-
復張撫臺[696]
-
附 張撫臺來書
-
申明「六訓」示[697]
-
委黃安士民堵禦牌[698]
-
招撫委牌[699]
-
禁夜行示[700]
-
報旱呈張撫臺[701]
-
祈雨示[702]
-
申報徐道臺[703]
-
附 張撫臺來書
-
西北鄉告示[704]
-
給鄒家河告示[705]
-
遣牌知會[706]
-
附 張撫臺來書
-
勸諭告示[707]
-
報張撫臺捷書[708]
-
張撫臺來書[709]
-
又書[710]
-
慰蔡制臺丁艱[711]
-
候蔡制臺[712]
-
賀蔡制臺[713]
-
復蔡制臺[714]
-
上勒部堂書[715]
-
留別蒲圻紳士書[716]
-
與麻城諸生書[717]
-
謝徐守憲書[718]
-
新正候張撫臺[719]
-
報擒莫偽道上張撫臺[720]
-
候吳撫軍[721]
-
特參州牧黨盜疏[722]
-
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脩其孝弟忠信[723] 榕城臬署拈示觀風諸子
-
-
-
附錄
-
于先生傳[724]康熙乙丑四月
-
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725]
-
于清端公事略孫準[726]
-
于成龍孫準[731]
-
于成龍小傳[732]
-
于清端公傳[733]
-
于清端傳[734]
-
于清端公事狀[737]
-
于成龍傳孫準[739]
-
-
于成龍列傳[740]
-
于成龍傳[765]
-
謚清端制軍于北溟先生事略
-
于成龍[766]
-
-
于成龍宦績
-
于成龍為政輯評[767]
-
于先生集[768]
-
總刻《于北溟先生文集》序[769]
-
哭於北溟總制[770]
-
蘇州府鄉紳公祭郡學二賢祠先清端公祝文[771]
-
-
于成龍祠祀田記[772]
-
《撫直奏稿》序[773]
-
《先儒正修齊治錄》序[774]
-
重修安國寺碑記[775]
-
-
于清端公讀書樓記[776]
-
重修安國寺碑記[777]
-
重葺山寺並先清端公讀書樓落成之日,歌以誌感[778]
-
-
重修安國寺記[780]
-
重修安國寺記[781]
-
於氏譜系[782]
-
一世
-
二世
-
三世
-
四世
-
五世
-
六世
-
一世
-
二世
-
三世
-
四世
-
五世
-
六世
-
六世
-
一世
-
二世
-
三世
-
四世
-
五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六世
-
七世
-
六世
-
七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九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六世
-
七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六世
-
七世
-
-
於氏族規[783]
-
先清端公家訓[784]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