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王國維和陳寅恪:為文化而殉,為家國而哀!劉夢溪剖析大文學史家

出版日期
2024/03/20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94066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許我忘年為氣類,風義生平師友間】
清末民初、東西交流、思想衝突、文人境遇
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寄情懷於文字,在新舊更迭中的矛盾哀戚

▎王國維思想學行傳論
說來也是靜安先生為學的幸運,早年致力於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時候,有《教育世界》供他不斷發表新作,如今在三代經典和小學研究,以及古史、古器物研究階段,又有《學術叢編》和《藝術叢編》為他提供馳騁的園地。這一時期繁雜事務雖然多了一些,但精研學問無一日或停。他的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就是在《古史新證》中提出的。

▎王國維的諸種矛盾和最後歸宿
有人比較順利,社會往前走,他跟著往前走。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不願意立即改變自己的準則,想看一看新東西是不是真好,或者壓根兒就認為所謂的新東西其實並不好,也許並不是新東西,而是舊東西的新的裝扮。王國維顯然是那種「賢者拙者」。這一重矛盾在王國維身上非常突出,所以當溥儀被趕出宮以後,他非常痛苦,痛苦得當時就想自殺。

▎陳寅恪的「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
陳寅恪先生的詩篇和他的學術著作一樣,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展讀之下有一股深淵磅礴之氣和沉鬱獨立的精神,充溢於字裡行間。《詩集》中最早一首寫於1910年,結束在1966年,時間跨度為半個多世紀,牽及百年中國眾多的時事、人物、事件、掌故,釋證起來,殆非易事。但《詩集》中有幾組再三吟詠、反覆出現、貫穿終始的題旨,這就是興亡之感、家國之思、身世之嘆和亂離之悲。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
陳寅恪的學術精神的旨歸,就是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王國維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之昆明湖魚藻軒,是二十世紀學術思想史上的大事,百年以降,異說異是,不勝紛紜。豈知寅恪先生在觀堂逝後的第二年,就以為追尋「獨立自由之意志」而「殉之精義」,對此一課題給以正解。


本書特色:本書收錄了劉夢溪對王國維和陳寅恪的生平及著作的分析與探討。作者從留存下來的眾多信件與日記紀錄中,抽絲剝繭、層層縫製,為讀者重建在清末民初的動盪時代下,文人名士的日常往來和面對大時局的無奈與哀痛;詳細剖析了兩位文學史家在各自鑽研的領域中,花費畢生時間與精神創作出來的著作以及學術思想的建立。
  • 題敘
    • 本章注腳
  • 第一章 王國維與陳寅恪和吳宓
    • 一 王國維與陳寅恪
      • 1.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和王國維《頤和園詞》
      • 2.陳寅恪《輓詞》「序」的文化義涵
      • 3.陳寅恪的王國維《紀念碑銘》和《遺書序》
    • 二 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
      • 1.吳宓和《雨僧日記》
      • 2.王國維、陳寅恪、吳宓在清華研究院的交誼
      • 3.王國維自沉前後的王、陳與吳宓
    • 三 晚年的陳寅恪與吳宓
      • 本章注腳
  • 第二章 王國維思想學行傳論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本章注腳
  • 第三章 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的奠立
      • 本章注腳
  • 第四章 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的四重疑案
    • 一 學術是手段抑或目的
    • 二 「有用之學」和「無用之學」
    • 三 中學西學之爭
    • 四 新舊古今之辨
      • 本章注腳
  • 第五章 王國維的諸種矛盾和最後歸宿
    • 一 個人和家庭的矛盾
    • 二 拓展學問新天地和經濟不資的矛盾
    • 三 精神和肉體的矛盾
    • 四 追求學術獨立和經濟上不得不依附於他人的矛盾
    • 五 「知力」與「情感」的矛盾
    • 六 學問上的可信和可愛的矛盾
    • 七 新學與舊學的矛盾
    • 八 學術和政治的矛盾
    • 九 道德準則和社會變遷的矛盾
    • 十 個體生命的矛盾
  • 第六章 陳寅恪的家學淵源與晚清勝流
    • 一 同光勝流與陳氏家族
    • 二 陳氏父子和郭嵩燾的知遇與交誼
    • 三 義寧之學的淵源與宗主
    • 四 陳寶箴的閱歷陶鎔和志行名節
    • 五 義寧之學的詩學傳統
      • 本章注腳
  • 第七章 陳寅恪的「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
    • 本章注腳
  • 第八章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
    • 一 陳寅恪是最具獨立精神最有現代意識的歷史學者
    • 二 陳寅恪的基本文化態度是不忘記本來民族之地位
    • 三 陳寅恪的主要文化理念是文化高於種族
    • 四 陳寅恪從根本上說是一位貴族史家
    • 五 陳寅恪是學術奇蹟的創造者
    • 六 陳寅恪創立了獨特的解釋學
    • 七 《柳如是別傳》是陳寅恪一生最大著述
    • 八 陳寅恪的「哀傷」與「記憶」
      • 本章注腳
  • 第九章 陳寅恪的闡釋學
    • 「了解之同情」:闡釋的先驗態度
    • 「釋證」、「補正」、「參證」:闡釋的多元途徑
    • 「既解釋文句又討論問題」:闡釋的思想向度
    • 比較闡釋和心理分析:闡釋的現代意味
    • 古典、今典雙重證發:闡釋的學問境界
    • 環境與家世信仰的熏習:闡釋的種子求證
      • 本章注腳
  • 第十章 陳寅恪與《柳如是別傳》的撰述旨趣
      • 本章注腳
  • 附錄一 王國維先生學術年表
  • 附錄二 陳寅恪先生學術年表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