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複調的五四​:一個自塑旋律的運動

出版日期
202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8237330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史家羅志田集大成之作

深入歷史褶皺,依循因緣脈絡
敘史如史,重書一場「複雜和多歧」的五四運動
「史事本身是豐富的,寫出的故事就不必太簡約。」——羅志田

本書是史家羅志田多年研究五四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回到眾聲喧嘩、駁雜繁複的歷史場景,呈現一個更現場、更真實的運動:在天下崩散的時代,各式各樣的人物登台,五花八門的思想生長。在互相的對話、辨析、角力、衝突中,促成種種波濤和暗流;同時也在不斷的傳頌、記憶和詮釋之中,塑造我們對五四以及對近代中國史的整體認識。

與之相應,作者對五四的理解不是一幅幅定格畫面 ,而是一條奔湧的歷史河流。全書並不停留在對於五四史實「刻舟求劍」式的靜止考察,而是試圖在不斷衝撞、激盪、流動的歷史之河中,捕捉那個自塑旋律的「複調的五四」。
  • 自序
  • 第一章 引論:把「天下」帶回歷史敘述:一個民國前期隱退的視角
    • 一 從名相模棱看國家概念的「早熟」
    • 二 連成一串的國家、社會與文化
    • 三 「超國家」思路的顯現
    • 四 餘論:把天下帶回歷史敘述
  • 第二章 體相與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
    • 一 革命的延續:從辛亥到五四
    • 二 衝擊反應與自我覺醒
    • 三 文化在開戰中興起
    • 四 學生運動與文化運動
    • 五 新文化運動的遺產
    • 六 餘論:廣狹五四的互動
  • 第三章 多重的複調:五四的特異性與多歧性
    • 一 五四的延續與轉折
    • 二 劃時代的分水嶺
    • 三 漸入行動時代:五四的延展和終結
    • 四 五四認知的形成和發展
    • 五 五四個性的特異面相
    • 六 五四需要複調的研究
  • 第四章 本事與言說的糾纏:再論複調的五四
    • 一 引言:五四的「積」與「填」
    • 二 無意中自塑旋律的樂章
    • 三 公言與私言:再論五四的複調
    • 四 與發生同步的記憶:本事與言說的糾纏
    • 五 異辭:不斷加上新意義的賡續記憶
    • 六 餘論:認識一個並不自足的五四
  • 第五章 文學革命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反響
    • 一 引言:《新青年》的溝通作用
    • 二 「我們」與「他們」的困擾
    • 三 新文學作品的實際讀者
  • 第六章 希望與失望的轉折:五四學生運動前一年
    • 一 公理戰勝的樂觀
    • 二 新紀元和新潮流
    • 三 對文治的憧憬
    • 四 對共和體制的失望
    • 五 餘論:局勢和情緒的逆轉
  • 第七章 對「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再認識
    • 一 倒放電影的爭論起因
    • 二 因相近而區分
    • 三 胡適的思路及他人最初的因應
    • 四 整體改造和點滴改革
    • 五 外來主義與中國國情的關係
    • 六 餘論:走向「行動的時代」
  • 第八章 陳獨秀與《新青年》的轉向
    • 一 「五四」前後的《新青年》
    • 二 北大的學科調整與京城的新舊之爭
    • 三 徘徊於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陳獨秀
    • 四 《新青年》的轉向
    • 五 《新青年》編輯部改組風波
    • 六 餘論:「五四」比我們認知的更豐富
  • 第九章 課業與救國:從老師輩的即時觀察認識「五四」的豐富性
    • 一 蔣夢麟對五四的即時觀察
    • 二 老師輩一年後的反思
    • 三 救國和讀書怎樣兩全?
    • 四 社會模範的自制能力
    • 五 餘論:學生與五四運動
  • 第十章 無共識的共論:五四後期關於東西與世界的文化辨析
    • 一 文化的東西與世界
    • 二 世界不是東西二元:常乃惪的挑戰
    • 三 餘論:線性進化的世界文化
  • 第十一章 從科學與人生觀之爭 看學生運動後對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 一 論戰雙方的動機
    • 二 進化論與作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學」
    • 三 餘論:認識科學
  • 第十二章 走向「政治解決」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後思想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係
    • 一 引言:文學革命的開放性
    • 二 新思潮中文化與政治的緊張
    • 三 較長時段的「中國文藝復興」
    • 四 在兼容並包中走向政治解決的廣義五四
    • 五 餘論:政治解決的功與罪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