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转折时代的汉语文学》聚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汉语文学,试图打破现代、当代和华文文学之间的界限,跨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区域边界,探讨这一时期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理清转折发生的线索,思考其深远意义及对当下汉语文学发展的影响。
全书精选论文25篇,分为四个主题:转折时代的汉语文学、左翼运动及其文学实践、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不同地区的文学生产与文化运动。作者均为该领域的一流学者,其中不乏年轻一代的学者,代表了近年来现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和新思路。
全书精选论文25篇,分为四个主题:转折时代的汉语文学、左翼运动及其文学实践、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不同地区的文学生产与文化运动。作者均为该领域的一流学者,其中不乏年轻一代的学者,代表了近年来现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和新思路。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言
-
转折时代的汉语文学
-
中国和世界的1950年代——汉语新文学“构成性规则”的初步发现
-
分割中的流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总体性——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汉语文学的再审视
-
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以《亦报》场域中的沦陷区三家梅娘以及周作人、张爱玲为例
-
历史转折与文化政治——以赖和接受史为中心
-
书写如何重构文类?——以“十七年”(1949—1966)的对口相声为例
-
-
左翼运动及其文学实践
-
“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以“《穷人乐》方向”为案例
-
试析1950—1960年代台湾青年的“虚无”,重新理解“现代主义与左翼”——以陈映真、王尚义为线索
-
美国“左翼进步文学”在1950年代中国文坛的译介——以《译文》为例
-
左派文人视野中的英殖历史再现——汉素音与《餐风饮露》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
-
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
-
从“日语”到“中文”——论吕赫若小说中的认同与背离及语言转变的意义
-
离散张爱玲与“恒常中国性”——转折年代的“张爱玲现象”
-
中国舞台的歧途——萧乾关于国家未来的“乌托邦”构想
-
“流动”的主体和知识分子改造的“典型”——20世纪四五十年代转变之际的丁玲
-
论沈从文土改期间的创作矛盾
-
废名1950年代的思想转变与创作意愿的升沉
-
不合时宜的“政治美学”——朱光潜1948年前后的书生议政及其失败
-
-
不同地区的文学生产与文化运动
-
战时台湾文坛的一个结构性探讨
-
冷战结构下的香港文学
-
1949前后——香港文艺横切面考察
-
《文艺新潮》——文学理想乐园与自由民主精神之重建
-
五四女性文学传统之传承与转化——以台、港《纯文学》中《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专栏为讨论范围
-
重返江湖,所为何事?——上官鼎《雁城谍影》的“抗战”书写
-
校园、纸张与民国时期北平文坛的沉浮——一项基于历史地理因素的期刊考察
-
“二战”后波兰与欧洲的文学与文化——传统与社会变化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