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09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流離因何而起?歸屬如何發生?  流離與歸屬是個人的際遇,也是集體的文化現象,  更困擾著作為前殖民地的香港與臺灣,主導了許多人的生命軌跡。  本書即針對此一複雜且不朽的時代議題,展開各層面的析論。    「流離」與「歸屬」是人類古老的生存體驗,兩者表面相反,實則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一方面,個人或群體的流離,呼喚歸屬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群體強制單一的歸屬,卻令個人選擇流離,或者衍生新的歸屬。因此,流離與歸屬既是個人的際遇,也是集體的文化現象。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殖民帝國的擴張、國際間的流動及接觸日益頻繁深入,個人流離的範圍愈趨廣大,歸屬的種類方式也層出不窮。    本書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於二○一四年召開的「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學術研討會的成果結集,收錄了主題演講稿、以文學為對象的主題論文,以及從宗教、藝術、建築等切入的相關論文。這些論文或以流離狀態下的文學或文化生產、文學閱讀、研究或理論建構為關懷點;或就不同地區、時段、媒介、文類、文化門類所呈現「流離」與「歸屬」的異同進行深入的闡發;或探觸個別作家、創作者「流離」與「歸屬」的歷史體驗和精神狀態;或進入香港、臺灣當前所面對的後殖民情境,追問作家、創作者個人關於流離與歸屬的思索與取向;或就性別與「流離」與「歸屬」糾葛的歷史、文化關係進行探微,可說相當全面地觸及了「流離」與「歸屬」這個錯綜複雜且不朽的時代議題。
  • 編序 孰歸。胡不歸/熊秉真
  • 導言 流離與歸屬,或身世之謎/游勝冠
  • 圓桌觀察 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蒲慕州
  • 作者簡介
  • 輯一
    • 不再流離:劉以鬯、姚拓等之例/李瑞騰
    • 中文系的使命與情懷:五六十年代北大、臺大、港中大的「文學教育」/陳平原
  • 輯二
    • 五十年代的香港難民小說/趙稀方
    • 疏離與回歸:戰後臺灣「鄉土」文學概念之形塑/蔡明諺
    • 眼前勝事修成史:1979年臺灣傳統詩人訪問團訪港雅集考/程中山
  • 輯三
    • 舌頭的流亡:張棗之旅歐書寫/江弱水
    • 鄉關何處:臺灣「外省」第一代女作家的流離與歸返/趙慶華
    • 檔案、記憶與光影認同:論郭強生《惑鄉之人》中的鄉土觀看/廖淑芳
    • 臺灣人原鄉之旅的認同挫折和歸屬:鍾理和二戰前後作品/游勝冠
  • 輯四
    • 《八方》的陳映真/葉嘉詠
    • 作家倫理責任之叩問:董啟章之例/鄒文律
    • 複攝山城:侯孝賢與吳念真之地景美學/王萬睿
  • 圓桌論壇
    • 臺灣眷村的生與死/傅朝卿
    • 從流離到歸屬:張肇康的四段文化光譜/鄭炳鴻
    • 在鄉土飄泊:張義雄的流離與歸屬/蕭瓊瑞
    • 流離於新的經驗,歸屬於舊的價值/譚偉平
    • 戰後中國大陸逃難僧與臺灣佛教之轉折/陳玉女
    • 試論治病作為宗教的永恆關懷:戰後臺灣社會之例/譚偉倫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