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 推薦序一 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陳國球──序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二〇〇〇年代的香港文學》
- 推薦序二 香港韶光,尋找一部準文學史的純境/黃念欣
- 自序
-
導論一 本土及其背面
-
一、歷史淵源的對應
-
二、本土形式的催生
-
三、對「失去的國土」的認同
-
四、否定的否定
-
五、從本土到他鄉
-
六、「具香港特色」的本土性
-
-
導論二 流動與根著
-
一、流動:流徙離散與承續轉化
-
二、根著:失根與「靈根自植」
-
三、流動中的「根著」
-
四、「根著」的無力、「流動」的可能
-
五、根與路徑
-
-
第一部 一九四、五〇年代之交的文化轉折
-
第一章 左翼的任務和鬥爭──戰後香港左翼詩歌
-
引言
-
一、戰後新形勢
-
二、左翼詩歌的任務
-
三、「自我改造」與戰後香港方言詩歌
-
四、左翼詩歌中的香港
-
結語:左翼的時代
-
-
第二章 一段被遺忘的文藝青年「自我改造」史
-
引言
-
一、《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的編者和內容
-
二、左翼共名的承接
-
三、從自我改造到革命實踐
-
結語:文藝青年的「工具化」
-
-
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戰後香港的文化轉折──從小說《人海淚痕》到電影《危樓春曉》
-
一、《人海淚痕》、《危樓春曉》與「新民主主義思想啟蒙運動」
-
二、《人海淚痕》的地方色彩與社會批評
-
三、《人海淚痕》與《危樓春曉》的知識份子形象
-
四、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文化轉折
-
-
第四章 遺民空間與文化轉折──趙滋蕃《半下流社會》、張一帆《春到調景嶺》與阮朗《某公館散記》、曹聚仁《酒店》
-
引言
-
一、《半下流社會》的歷史意識與「半」的定位
-
二、《春到調景嶺》:烏托邦的追尋與失落
-
三、「反反共小說」《某公館散記》
-
四、《酒店》的烏托邦想像
-
結語:另一種文化轉折
-
-
-
第二部 一九五、六〇年代:懷鄉、離散與新語言
-
第五章 失落的鳥語──徐訏來港初期小說
-
引言
-
一、從上海到香港的轉折
-
二、開筆於上海而在香港完成的《爐火》
-
三、雙重失落:《鳥語》和《癡心井》
-
四、拒絕香港化:《過客》
-
結語
-
-
第六章 懷鄉與否定的依歸──徐訏和力匡
-
一、既線性又循環的時間觀
-
二、被否定的「現在」和「此地」
-
三、「再異質化」的空間和「不在場」的現在
-
結語
-
-
第七章 「巷」與「城」的糾葛──論舒巷城及有關「香港的鄉土作家」之議
-
引言
-
一、有關「香港的鄉土作家」之議
-
二、本土自身的遮蔽:〈鯉魚門的霧〉與《霧香港》
-
三、「城」對「巷」的扭曲:《都市詩鈔》
-
四、《太陽下山了》的香港處境
-
-
第八章 純境的追求──論楊際光
-
引言
-
一、精神藏匿的「純境」
-
二、「純境」的潛背景:〈長夢〉、〈橫巷〉
-
三、「純境」的內省:〈無思夜〉、〈水邊〉
-
結語:「純境」的超越意義
-
-
第九章 超越放逐──論馬朗
-
一、馬朗與《文藝新潮》
-
二、重疊的視角:〈北角之夜〉
-
三、靜止和斷裂:〈霧港〉
-
-
第十章 語言的再造──論蔡炎培
-
引言
-
一、蔡炎培、徐速與「密碼詩」論戰
-
二、〈焦點問題〉的言說方式
-
結語
-
-
第十一章 冷戰局勢下的臺、港現代詩──商禽、洛夫、瘂弦、白萩與戴天、馬覺、崑南、蔡炎培
-
引言
-
一、「禁錮」和「孤絕」
-
二、抗衡的聲音
-
三、語言的創建
-
結語:語言的更生
-
-
-
第三部 一九七〇至二〇〇〇年代(之一)──「我城」的呈現與解體
-
第十二章 「錯體」的本土思考──劉以鬯〈過去的日子〉、《對倒》與《島與半島》
-
引言
-
一、南來者的「二次斷裂」:〈過去的日子〉
-
二、南來者的本土省思:《對倒》
-
三、矛盾年代的紀錄:《島與半島》
-
結語:關於本土的「對倒式」重新思考
-
-
第十三章 本土的自創與解體──從《我城》到《白髮阿娥及其他》
-
引言
-
一、認清了「無」之後,重新建立的「有」
-
二、「有」又還原作「無」
-
結語:從《我城》到〈解體〉
-
-
第十四章 另一種「翻譯」與「寫實」──《剪紙》、《重慶森林》與《烈火青春》
-
引言
-
一、《重慶森林》與《剪紙》的音樂
-
二、《剪紙》、粵劇與「重像」
-
三、《重慶森林》、《烈火青春》與《剪紙》的政治隱喻
-
結語:「寫實」與「再現」香港
-
-
第十五章 揭示幻象的本土詩學──論梁秉鈞的「香港系列」詩作
-
引言
-
一、《中國學生周報》「香港文學問題討論」專題
-
二、壓抑與尋求:〈北角汽車渡海碼頭〉、〈五月廿八日在柴灣墳場〉
-
三、揭示幻象的〈影城〉
-
結語:不易消化的聲音
-
-
第十六章 虛實的超越──再論鄧阿藍
-
引言
-
一、有關「寫實」的思考
-
二、寫實的自省:〈兩眼老花──收看青馬大橋煙花匯演〉、〈舊型公屋〉
-
三、逾越二元對立:〈社工家訪〉
-
四、〈來到你的靈前〉的文化願景
-
-
第十七章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
引言
-
一、藝術倫理的省思
-
二、介入的無力
-
三、藝術倫理實踐
-
-
-
第四部 一九七〇至二〇〇〇年代(之二):解殖與回歸
-
第十八章 覺醒的肇端──《七〇年代雙週刊》初探
-
一、「民間載體」與《七〇年代雙週刊》
-
二、刊史、人員及內容
-
三、《七〇年代雙週刊》、學運與「獨立媒體」
-
四、《七〇年代雙週刊》的時政與文藝
-
五、政治綱領與意識的覺醒
-
結語
-
-
第十九章 解殖之路──後過渡期的民間載體與香港文化
-
一、《星期日雜誌》和《博益月刊》的停刊
-
二、香港文化的「民間載體」
-
三、民間載體的視野:從《詩雙月刊》到《越界》
-
四、寬容的「本土」:從《香港文學(雙月刊)》到《香港文學(月刊)》
-
結語:民間載體的路
-
-
第二十章 自我迷城──洛楓筆下的八〇年代和九七都市
-
一、八〇年代的氣氛
-
二、〈愛情連環圖〉的文化省察
-
三、城市與自我觀照
-
四、「回歸」的時間:〈當城市蒼老的時候〉
-
-
第二十一章 逆向命名──《我城〇五》的經典重寫
-
一、文學經典的重構與改編
-
二、兩種「逆向命名」的方式
-
結語:修補斷裂的文化資源
-
-
第二十二章 「回歸」的文化焦慮──一九九五年的《今天‧香港文化專輯》與二〇〇七年的《今天‧香港十年》
-
引言
-
一、回歸與焦慮
-
二、消失的焦慮
-
三、對「消失」的抗衡
-
四、《今天‧香港十年》的「極大的焦慮」
-
五、「逆天」的焦慮
-
六、「解殖」的弔詭性
-
結論
-
-
-
第五部 懷舊與遺忘
-
第二十三章 香港文學的懷舊史──一九五〇─二〇〇七
-
引言
-
一、「詩與情感」論戰:林以亮、夏侯無忌
-
二、針對斷裂的懷舊:徐訏、力匡
-
三、對香港的懷舊:舒巷城
-
四、帶矛盾性的懷舊:劉以鬯
-
五、從一九九七出發的懷舊: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
-
六、反懷舊:董啟章、鍾玲玲
-
七、二〇〇〇年代的懷舊:西西、董啟章、陳冠中
-
結語:懷舊的觀念意義
-
-
第二十四章 香港文學的遺忘史──以馬朗為焦點的思考
-
引言
-
一、直面「遺忘」
-
二、馬朗的失蹤與復出
-
三、梁秉鈞的「馬朗發現事件」
-
結語:遺忘與抒情
-
-
- 主要徵引/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