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72912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深入考察一九五Ο至二ΟΟ八年間臺灣作家以香港為題材的相關創作,共針對十四位臺灣文學作家:夏濟安、邱永漢、白先勇、施叔青、余光中、龍應台、平路、朱天文、張曼娟、蔡珠兒等人的作品,分析各時期臺灣作家們眼中的香港面貌,探究以香港作為一種書寫對象,「東方之珠」對於臺灣作家的意義為何?本書既是臺灣文學的研究,亦是香港文學的探索,是臺灣人與香港人都不容錯過的文學評論。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和臺灣文化研究所(文學組)畢業,目前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研究興趣為臺港文學關係。認為臺灣文學研究需要「跨界」,既跨越地理上的疆界,亦跨越學科上的邊界,以拓展其豐富性。曾發表論文〈與權力/利交纏:從文學獎的「屬性定位」及「得獎行為」談起〉、〈重構歷史與人生──論林文月《飲膳札記》的飲食書寫〉和〈讓臺灣當代小說在高中課本「出席」:以白先勇〈青春〉為例〉等。

  • 推薦序 通過作家視野感受香港的榮辱滄桑/李瑞騰
  • 推薦序 看香港就是看臺灣/陳建忠
  • 序言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 為什麼香港?─研究香港與臺灣文學關係之重要性
      • 一、香港與臺灣文學之關係
      • 二、香港的特殊性
    •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況
      • 一、臺灣的臺港文學研究概況
      • 二、香港與中國大陸對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之研究概況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 一、研究範圍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 第二章 過客與難民─一九五○至六○年代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
    • 第一節 要坐下去嗎?─夏濟安〈香港─一九五○〉
    • 第二節 避風港,也是深淵─邱永漢〈香港〉
    • 第三節 人性與社會之控訴─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與《半上流社會》
  • 第三章 一九七○至八○年代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
    • 第一節 中國結‧臺灣結‧香港結─余光中七○至八○年代的「香港」創作
      • 一、余光中與他的「情人」
      • 二、北望•文革•中國結
      • 三、東顧•觀音•臺灣結
      • 四、西看•沙田•香港結
      • 五、余光中的中國結•臺灣結•香港結
    • 第二節 追尋‧探親‧新移民─八○年代的香港社會景況
      • 一、「香港熱」與九七預言
      • 二、兩岸開放的時代見證─朱天文的〈世夢〉和〈帶我去吧,月光〉
      • 三、香港浮世繪─施叔青筆下八○年代香港的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 第四章 香港九七回歸前臺灣作家的末日狂想
    • 第一節 悲情與慾望─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歷史重構與香港末世空間
      • 一、悲情城市─天災、疾病與殖民者
      • 二、慾望城市─性與權力
    • 第二節 回歸的陣痛與過渡
      • 一、回歸前的陣痛─以易之臨《世紀末風情─香港文化寫真》為中心
      • 二、回歸時刻的香港景況
  • 第五章 九七後臺灣作家的香港建構
    • 第一節 庶民文化與香港精神
    • 第二節 香港味覺景觀與記憶認同─蔡珠兒的另類建構
      • 一、香港味覺景觀
      • 二、飲食與地方認同
  • 第六章 結論
    • 一、總體特徵與定位評價
    • 二、相關研究之未來展望
  • 引用文獻
  • 其他參考文獻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