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地味手帖NO.12:鄉村博物館-尋找自己是誰的方法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6/1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9518180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鄉村博物館的存在,

不只是為了過去,

更在尋求指向未來的路。



  |本期特輯──鄉村博物館|



  走訪各地鄉鎮時,稍留心,會發現有著各式文物館,紀念館,文化館,故事館……,鋪蓋著灰塵和歲月痕跡的指標招牌,指引著過去的地方文化經驗。數量之頻密,讓人不由得好奇這些館舍由誰經營?誰會來參觀?又為何各地都能看見鄉鎮型館舍?



  藉由這些提問,我們邀請到長期參與宜蘭社區發展的陳育貞,台藝大文化資源學院院長的林承緯,和擅博物館學與文化政策的林玟伶,以文資,社區和博物館三方視角對談,談鄉村博物館的脈絡由來,現況和參與經驗,了解到各地在1980~1990年代社會風氣,社造趨勢下而啟的本土文化追尋,及至2000年後的地方文化館政策導引,而有了鄉村博物館的整體發展輪廓。



  依此為基礎,實地拜訪宜蘭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和大二結紙文化館,了解經營者大二結文化基金近30年來深厚的社區能量;雲林的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團隊,扮演多點溝通和推動平台,帶動地方眾多文化館的活力;近年來極受矚目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將長久以來的社造能量,逐步引導至生態博物館的路徑。三種地方案例,展現出由一群人,一個團隊和一個館舍而出發的起點,如何展開多點串聯,人地相連的豐沛經驗。



  接著,藉由各路博物館人,策展者和插畫家的分享,從紙上飛躍至金門,馬祖,花蓮,台東,台南,屏東……及至日本和摩洛哥的地方館舍,看見在地人透過博物館方法,召喚出一段段地方文化和記憶,逐步拼湊出「自己是誰」的完整樣貌。



  每個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典藏。透過鄉村博物館,濃縮見證了有限的人生,如何延續對土地和對人事的地方關懷,並以此為踏石,尋求指向未來的路。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