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座城市博物館,不僅僅只是一座博物館而已,
而是能與城市共生,跟人們一起生活,訴說城市的生命史!
-----------------------------------
為什麼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重要嗎?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一座城市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
本書為建築學者殷寶寧對於臺北城市博物館的興建企圖,及其與城市關係應該或可以為何的辯證,以及博物館專業與城市研究專業間的對話等課題所展開的書寫與研究。
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城市博物館為核心案例,從國際組織與專業論述為基礎,觀察與比較國際上不同城市博物館的個案研究,嘗試將「城市博物館」置放於都市空間結構與地景變遷的實質環境層次來檢視,以期從城市歷史發展、城市與建築美學、城市競爭力與文化行銷、以及博物館機構品牌形象等向度,思考都市文化治理與城市博物館的動態關係。
臺北城市博物館興建計畫,從陳水扁市長時代開始倡議,歷經馬英九、郝龍斌與柯文哲,博物館尚未興建完成,政策依然存在。究竟何以從倡議、籌備、政策定案、著手進行,因著市長更替,整個政策流程完全翻盤,再度形同從零開始。回望歷史,從1994年起算,至今28年過去,將近三十年的變遷軌跡,這座與城市共生,跟市民一起經歷每日城市生活,並期許致力於朝向更好的城市未來推展的「城市博物館」,在臺北,究竟會以何種姿態誕生?值得我們更多的觀察、辯證與反思。
而是能與城市共生,跟人們一起生活,訴說城市的生命史!
-----------------------------------
為什麼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重要嗎?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一座城市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
本書為建築學者殷寶寧對於臺北城市博物館的興建企圖,及其與城市關係應該或可以為何的辯證,以及博物館專業與城市研究專業間的對話等課題所展開的書寫與研究。
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城市博物館為核心案例,從國際組織與專業論述為基礎,觀察與比較國際上不同城市博物館的個案研究,嘗試將「城市博物館」置放於都市空間結構與地景變遷的實質環境層次來檢視,以期從城市歷史發展、城市與建築美學、城市競爭力與文化行銷、以及博物館機構品牌形象等向度,思考都市文化治理與城市博物館的動態關係。
臺北城市博物館興建計畫,從陳水扁市長時代開始倡議,歷經馬英九、郝龍斌與柯文哲,博物館尚未興建完成,政策依然存在。究竟何以從倡議、籌備、政策定案、著手進行,因著市長更替,整個政策流程完全翻盤,再度形同從零開始。回望歷史,從1994年起算,至今28年過去,將近三十年的變遷軌跡,這座與城市共生,跟市民一起經歷每日城市生活,並期許致力於朝向更好的城市未來推展的「城市博物館」,在臺北,究竟會以何種姿態誕生?值得我們更多的觀察、辯證與反思。
-
推薦序
-
以城市作為博物館的想像/于國華
-
展現一幅城市博物館倡議的漫漫曲流/王志弘
-
城市博物館的建構與省思/彭俊亨
-
-
第1章 序論
-
城市博物館專業論述與發展軌跡
-
本書的寫作架構
-
-
第2章 與世界共舞的博物館
-
聯合國組織與國際合作氛圍
-
城市作為一種生存方式
-
-
第3章 城市博物館歷史景觀
-
以空間/環境為念的主題類型博物館
-
城市博物館的華麗轉身?
-
與市民記憶斷裂的城市願景館敘事?
-
從城市到地方:城市博物館的當代實踐
-
-
第4章 都市文化治理中臺北城市博物館建構歷程
-
市民集體認同想像的建構:「臺北新故鄉」(1994-1998)
-
以臺北學建構臺北城市博物館想像(1998-2006)
-
-
第5章 全球化中的臺北城市博物館
-
如何想像一座沒有市民的城市博物館?
-
美學化的城市博物館聚落:城市行銷與創意產業
-
結語:地景的銘刻性效果
-
-
第6章 著迷或魅惑?再訪臺北城市博物館
-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
「城市博物館」變身「臺北願景館」
-
選舉來了?
-
歹戲拖棚?
-
-
第7章 城市認同政治與博物館文化公共場域的建構
-
城市回望:以博物館為方法?
-
誰需要認同?
-
繼續想像城市博物館?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