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台灣都市縮影50+:關於台灣城市規劃的回顧與反思

出版日期
2022/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7476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如果問你,哪些城鄉故事、事件或場景駐留於你的腦海記憶中,回憶的同時是否有些觸動心弦。如果你腦中的記憶是片斷的甚至模糊,不如一同再次踏進時光隧道,再探究竟。

  本書是從二戰後開始,對不同發展階段時間軸的述說,回顧不同時期的城市發展案例與故事。戰後的時代,城市發展慢慢萌芽,從戰後渾沌時期到追求城市美好,乃至再造城市永續發展,你能想像這些歷經嗎?

  孕育著台灣發展的環境,我們生長的城鄉空間,滿載著許多人的心血,促使現在的生活與環境更加美好。期待經由鑑往知來,讓讀者們能有不同角度觀社會、觀城市,並更加關心與重視我們城鄉發展大小事。

  都市規劃的範疇包羅萬象,涉及居住與生活空間品質、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的維護、工作與經濟產業發展的需求、文化的保存與活用、生活機能、基盤建設、公共空間的提供,以及都市面對災害防救、水資源分配、綠能產業、空氣汙染、交通壅塞等種種空間資源使用問題。其中還涉及「城市競爭力」營造、「土地正義」公平、面對氣候變遷「韌性城市」建構、「高齡友善」城市推動、邁向「永續發展」的實踐等多元價值的追求與挑戰。

  本書則是討論台灣城市發展代表性案例故事,羅列了許多台灣過去發展各類型重要經驗的案例項目。城市與市民息息相關,小至個人生活中食衣住行、求學、就業等生活所衍生的基本需求,進而擴及整體產業經濟系統、自然生態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都對我們有著深刻且長遠的影響。故有關城市規劃的知識,除專業研究外,也應該用通俗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從回顧過去經驗,並藉由過去經驗展望未來。

  現代對於生活環境議題的關注已是主流價值,使得「民眾參與」機制,逐漸演變常態性事務或是國民責任、國民權益,相信日後更多人對城市規劃的認識與理解,應有助於降低民眾參與溝通成本,進而邁向共同設計的理想未來。
  • 作者序
  • 篇章 1 當哨聲響起:二戰後的城市發展起步與規劃思潮引入 時間:1950-1970
    • 前言
    • 1958年 由素地到城市之地:高雄第一期市地重劃區
    • 1961年 西方規劃理念在地實踐:中興新村新市鎮
    • 1968年 美式社區新嘗試:台北民生社區
    • 1969年 產業帶動經濟大躍進: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
  • 篇章 2 先求有,再求優:城市品質與機能的完整化 時間:1970-1990
    • 前言
    • 1972年 都市計畫區段徵收之始:竹北都市計畫
    • 1980年 風城的台灣之光: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 1980年 台北副都心的偉業:信義計畫區
    • 1981年 大台北不缺水的幕後功臣:台北水源特定區計畫
    • 1989年 都市之肺的城市遠見:大安森林公園
    • 1990年 走路行不行?台北西門徒步區
  • 篇章 3 跨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城市再造與城鄉永續 時間:1990-2010
    • 前言
    • 1992年 城市縫合之路:台北市中華路鐵路地下化
    • 1996年 國土規劃的前身:國土綜合開發計畫
    • 1997年 小尺度的社區規劃:城鄉風貌計畫
    • 2000年 城市文資不自燃: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
    • 2001年 農村再出發:新竹北埔南埔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 篇章 4 十年翻轉 新未來 時間:2010以後
    • 前言
    • 台北:多核心城市更新門戶計畫
    • 基隆:港市合作的城市再生
    • 台南:雙面古都─歷史風貌延續與智慧新能量
    • 高雄:港灣工業重鎮再造新灣區
  • 內文參考資料綜整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