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思考並非隱而不顯,而是能以視覺化的方式清晰呈現。
思考更非偶然,而是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在可見的架構下練習,
是一生都不會失去的能力。
思考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教學場域更是將「獨立思考」視為培養的重點。然而,對教育者和學習者而言,思考究竟是什麼?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正確答案或模範作業不一定就代表思考,那麼,究竟要如何定義思考,甚至看到思考過的證據,進一步制訂出思考的方法?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歷經多年鑽研,與全世界數千位學校老師合作,發展出21項思考例程,最終匯集為《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本書不僅在全球教育界廣受好評,在台灣也獲得眾多教師迴響,被認為是對教學者極為實用的書籍。之後,「零點計畫」持續以新的全球性教學案例為基礎,開發出另外18項思考例程,收錄於續作《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中。這些思考例程具有明確的架構與目標,不只可以跨越學科領域,還可以在不同年齡層使用。它們通常內建了特定的問題,藉此引導出學生的思考,再透過提問、傾聽、記錄等步驟,讓學生更清楚該項思考例程的目標是什麼,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哪種類型的思考。學生一旦內化了各種思考例程的架構,就會開始提議他們想使用哪項例程。如此一來,學習就是以學生的思考為中心,而非教師本人;課堂也不再是由教師傳授學科知識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的想法進駐教師的腦中。當教師真正看見了學生的思考路徑,便能加以引導,往更深的層次探索。
本書除了介紹全新的18項思考例程,更關鍵的是說明「讓思考可見」為何重要。當學生目睹自己與同儕的思考路徑,而老師也以好奇的態度提問,學生就會想要進一步探究自己的思考如何演進。換言之,他們正在努力了解自己,也開始認為自己的思考很重要。在此,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改變了,思考變成超越考試的活動,而真正的目標則是終身學習──事實上,書中不少實例證明,練習這些思考例程,對提升測驗成績也有驚人效果。
不過,本書也有豐富的案例,呈現教師在初次使用思考例程時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常有的迷思。思考例程的應用需要因地、因人制宜,所以會有試用、反思、重新嘗試,甚至改編的過程。有時,教師需要反覆確認,才能選出最適合的思考例程。
思考不會只出現在課堂。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需要思考的情境,現今世界已充滿各種AI與演算法,在愈趨複雜的未來,人類對思考的需求只會增加,而非減少。所以更重要的,是建立教室中的思考文化,促使學生培養思考的特質與傾向,甚至發展出身為思考者與學習者的身分認同。當思考變成日常生活的慣例,而非一次就結束的課堂活動或例程,思考就能像呼吸一般滲透到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或決定之中,將我們塑造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本書和前作《讓思考變得可見》可視為相互搭配的姊妹書,融合理論、架構與教學實例,不只對教師有助益,所有工作者也都能藉由其中介紹的例程來刺激、增強思考。
思考更非偶然,而是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在可見的架構下練習,
是一生都不會失去的能力。
思考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教學場域更是將「獨立思考」視為培養的重點。然而,對教育者和學習者而言,思考究竟是什麼?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正確答案或模範作業不一定就代表思考,那麼,究竟要如何定義思考,甚至看到思考過的證據,進一步制訂出思考的方法?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歷經多年鑽研,與全世界數千位學校老師合作,發展出21項思考例程,最終匯集為《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本書不僅在全球教育界廣受好評,在台灣也獲得眾多教師迴響,被認為是對教學者極為實用的書籍。之後,「零點計畫」持續以新的全球性教學案例為基礎,開發出另外18項思考例程,收錄於續作《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中。這些思考例程具有明確的架構與目標,不只可以跨越學科領域,還可以在不同年齡層使用。它們通常內建了特定的問題,藉此引導出學生的思考,再透過提問、傾聽、記錄等步驟,讓學生更清楚該項思考例程的目標是什麼,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哪種類型的思考。學生一旦內化了各種思考例程的架構,就會開始提議他們想使用哪項例程。如此一來,學習就是以學生的思考為中心,而非教師本人;課堂也不再是由教師傳授學科知識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的想法進駐教師的腦中。當教師真正看見了學生的思考路徑,便能加以引導,往更深的層次探索。
本書除了介紹全新的18項思考例程,更關鍵的是說明「讓思考可見」為何重要。當學生目睹自己與同儕的思考路徑,而老師也以好奇的態度提問,學生就會想要進一步探究自己的思考如何演進。換言之,他們正在努力了解自己,也開始認為自己的思考很重要。在此,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改變了,思考變成超越考試的活動,而真正的目標則是終身學習──事實上,書中不少實例證明,練習這些思考例程,對提升測驗成績也有驚人效果。
不過,本書也有豐富的案例,呈現教師在初次使用思考例程時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常有的迷思。思考例程的應用需要因地、因人制宜,所以會有試用、反思、重新嘗試,甚至改編的過程。有時,教師需要反覆確認,才能選出最適合的思考例程。
思考不會只出現在課堂。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需要思考的情境,現今世界已充滿各種AI與演算法,在愈趨複雜的未來,人類對思考的需求只會增加,而非減少。所以更重要的,是建立教室中的思考文化,促使學生培養思考的特質與傾向,甚至發展出身為思考者與學習者的身分認同。當思考變成日常生活的慣例,而非一次就結束的課堂活動或例程,思考就能像呼吸一般滲透到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或決定之中,將我們塑造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本書和前作《讓思考變得可見》可視為相互搭配的姊妹書,融合理論、架構與教學實例,不只對教師有助益,所有工作者也都能藉由其中介紹的例程來刺激、增強思考。
- 封面
- 謝辭
- 作者介紹
- 導讀
-
第一部 奠定力量的基礎
-
第一章 思考例程介紹
-
◎促進深度學習
-
◎培養投入的學生
-
◎改變學生和教師的角色
-
◎強化形成性評量的作法
-
◎提升學習成效(即使是以標準化測驗評量)
-
◎發展思考的特質與傾向
-
◎結論
-
-
第二章 讓思考變得可見:目標和系列實作
-
◎把思考變得可見當作教學目標
-
◎讓思考變得可見是一套實作
-
◎提問
-
◎傾聽
-
◎記錄
-
◎思考例程
-
◎組織思考例程
-
-
-
第二部 18個強大的思考例程
-
第三章 投入與人互動的思考例程
-
⦿給一個拿一個⦿ GIVE ONE GET ONE
-
⦿回饋梯⦿ LADDER OF FEEDBACK
-
⦿無領袖討論⦿ THE LEADERLESS DISCUSSION
-
⦿SAIL:分享─提問─想法─學習⦿ SAIL: SHARE-ASK-IDEAS-LEARNED
-
⦿創造意義⦿ MAKING MEANING
-
⦿加一⦿ +1 ROUTINE
-
-
第四章 投入想法探索的思考例程
-
⦿問題排序⦿ QUESTION SORTS
-
⦿剝水果⦿ PEELING THE FRUIT
-
⦿主線─支線─隱藏故事⦿ THE STORY ROUTINE: MAIN-SIDE-HIDDEN
-
⦿美好與真相⦿ BEAUTY & TRUTH
-
⦿NDA:指名─描述─行動⦿ NDA: Name-Describe-Act
-
⦿作筆記⦿ TAKE NOTE
-
-
第五章 投入行動的例程
-
⦿預測—收集—解釋⦿ PG&E: PREDICT–GATHER–EXPLAIN
-
⦿經驗—困難—困惑+領悟⦿ ESP+I
-
⦿一定要⦿ BE-SURE-TO
-
⦿什麼?所以呢?現在要怎樣?⦿ WHAT? SO WHAT? NOW WHAT?
-
⦿三個為什麼⦿ 3Y’s
-
⦿四個如果⦿ 4 If’s
-
-
-
第三部 發揮力量
-
第六章 運用思考例程創造最大成效
-
◎規劃思考◎
-
◎為思考作準備◎
-
◎敦促思考◎
-
◎為思考定位◎
-
-
第七章 當我們讓思考可見時,學習彼此支持
-
◎超越工具箱:發展我們運用工具的技能◎
-
◎超越技能組合:激發行動的心態◎
-
◎支持發展技能組合與心態◎
-
◎總結◎
-
-
- 參考文獻
- 譯名對照
- 版權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