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的《菜根譚》,距今已近四百年,作者洪應明揉合儒家中庸、釋家出世和道家無為等思想,並結合自身經驗,形塑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書中包含為人處世的方法、進德修行的箴言、禪機佛理的闡發,以及鉤玄探幽的哲語,它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近代逐漸引起重視,更被日本企業奉為經營管理的指南,是現代人追求心靈改革不可缺少之精神食糧。本書正文採較近實的明刻本,詳為校勘,注譯明白曉暢,每則並附有析評,幫助讀者深入咀嚼、體味菜根香。作者簡介
無
無
-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 導 讀
- 菜根譚題詞
-
前 集
-
一、道德萬古 權勢一時
-
二、與其練達 不若樸魯
-
三、心事宜明 才華須韞
-
四、紛華不染 智巧不用
-
五、逆耳拂心 德行砥石
-
六、和氣喜神 不可或缺
-
七、真味是淡 至人是常
-
八、閒時吃緊 忙處悠閒
-
九、靜中觀心 真妄畢見
-
一〇、快意回頭 拂心莫放
-
一一、澹泊明志 肥甘喪節
-
一二、田地放寬 惠澤要長
-
一三、路留一步 味減三分
-
一四、脫俗成名 減累入聖
-
一五、義俠交友 素心做人
-
一六、德在人先 利居人後
-
一七、退讓為高 利人是福
-
一八、功勞戒矜 罪過宜悔
-
一九、讓名遠害 咎己養德
-
二〇、天道忌盈 業滿招損
-
二一、誠心和氣 勝於觀心
-
二二、動靜合宜 有道心體
-
二三、責毋太嚴 教毋過高
-
二四、潔自汙出 明從晦生
-
二五、降服客氣 消殺妄心
-
二六、事悟癡除 性定動正
-
二七、山林氣味 廊廟經綸
-
二八、無過是功 無怨是德
-
二九、憂勤勿過 澹泊勿枯
-
三〇、窮原初心 成觀末路
-
三一、富宜寬厚 智勿炫耀
-
三二、居卑處晦 守靜養默
-
三三、放得心下 超凡入聖
-
三四、意見害心 聰明障道
-
三五、知退一步 務讓三分
-
三六、不惡小人 禮待君子
-
三七、正氣天地 清名乾坤
-
三八、降魔自心 馭橫氣平
-
三九、田除不淨 交遠匪人
-
四〇、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
四一、不陷濃豔 不入枯寂
-
四二、不被牢籠 不受陶鑄
-
四三、立身要高 處世須退
-
四四、收拾精神 修德讀書
-
四五、欲蔽情封 咫尺千里
-
四六、有木石心 具雲水趣
-
四七、善人和氣 惡人殺氣
-
四八、欲得無禍 勿罪冥冥
-
四九、多心為禍 少事為福
-
五〇、方圓處世 寬嚴待人
-
五一、忘功念過 忘怨念恩
-
五二、施不求報 求報無功
-
五三、相觀對治 方便法門
-
五四、惡人讀書 適以濟惡
-
五五、奢不如儉 能不如拙
-
五六、學尚躬行 立業種德
-
五七、掃除外物 直覓本來
-
五八、苦中有樂 得裡有失
-
五九、富貴名譽 植根道德
-
六〇、思立好言 思行好事
-
六一、兢業心思 瀟灑趣味
-
六二、真廉無名 大巧無術
-
六三、寧無不有 寧缺不全
-
六四、拔去名根 消融客氣
-
六五、心體光明 念勿暗昧
-
六六、名位非樂 飢寒勿憂
-
六七、惡中善路 善處惡根
-
六八、逆來順受 居安思危
-
六九、躁滯寡恩 難建功業
-
七〇、養喜召福 去殺遠禍
-
七一、寧默毋躁 寧拙毋巧
-
七二、清冷福薄 和氣澤長
-
七三、天理路寬 人欲路窄
-
七四、磨鍊福久 參勘知真
-
七五、虛心明理 實心卻欲
-
七六、含垢納汙 君子之量
-
七七、優游不振 便無進步
-
七八、一念貪私 壞了一生
-
七九、惺惺不昧 賊為家人
-
八〇、保已成業 防將來非
-
八一、品質修養 切忌偏頗
-
八二、事來心現 事去心空
-
八三、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
八四、窮愁寥落 不可廢弛
-
八五、閒靜不懈 暗處不欺
-
八六、欲念方起 便轉理路
-
八七、寧靜閒淡 觀心之道
-
八八、動中靜真 苦中樂真
-
八九、舍毋處疑 施毋責報
-
九〇、厚德積福 逸心補勞
-
九一、天機最神 智巧何益
-
九二、人重晚節 看後半截
-
九三、多施功惠 勿貪權位
-
九四、念積累難 思傾覆易
-
九五、不可詐善 不可改節
-
九六、春風解凍 和氣消冰
-
九七、圓滿無缺 寬平無邪
-
九八、操履不變 鋒芒勿露
-
九九、順境不喜 逆境不憂
-
一〇〇、嗜欲權勢 自取滅亡
-
一〇一、真誠所至 金石可貫
-
一〇二、文宜恰好 人宜本然
-
一〇三、看破認真 脫繮負任
-
一〇四、事留餘地 便無殃悔
-
一〇五、寬厚待人 養德遠害
-
一〇六、持身勿輕 用意勿重
-
一〇七、人生百年 不可虛度
-
一〇八、德怨兩忘 恩仇俱泯
-
一〇九、持盈履滿 君子兢兢
-
一一〇、卻私扶公 修身重德
-
一一一、勿犯公論 勿涉權門
-
一一二、直不畏忌 善不懼毀
-
一一三、家人從容 朋友剴切
-
一一四、謹小慎暗 末路不怠
-
一一五、愛重成仇 薄極成喜
-
一一六、藏巧於拙 寓清於濁
-
一一七、居安慮患 處變堅忍
-
一一八、奇異乏識 獨行無操
-
一一九、猛然轉念 魔為真君
-
一二〇、毋信偏言 不恃己長
-
一二一、毋攻人短 善誨人頑
-
一二二、陰者勿交 傲者防口
-
一二三、昏散知醒 吃緊要放
-
一二四、君子之心 不滯不塞
-
一二五、有識有力 勝私制欲
-
一二六、大量能容 不動聲色
-
一二七、橫逆困窮 鍛鍊身心
-
一二八、燮理功夫 敦睦氣象
-
一二九、戒疏於慮 警傷於察
-
一三〇、辨別是非 認識大體
-
一三一、親善防讒 去惡守密
-
一三二、暗室節義 履薄經綸
-
一三三、任德懷恩 至親路人
-
一三四、不誇妍潔 誰能汙我
-
一三五、冷腸平氣 去煩惱障
-
一三六、分清功過 勿顯恩仇
-
一三七、位盛危至 德高謗興
-
一三八、惡隱禍深 善顯功小
-
一三九、以德御才 恃才敗德
-
一四〇、窮寇勿追 投鼠忌器
-
一四一、與人同過 功讓他人
-
一四二、醒迷救難 功德無量
-
一四三、趨炎附勢 人情通患
-
一四四、淨拭冷眼 勿動剛腸
-
一四五、量弘識高 其德乃厚
-
一四六、一念迴光 炯然返照
-
一四七、反己闢善 尤人濬惡
-
一四八、精神萬古 氣節千載
-
一四九、機變不測 智巧何及
-
一五〇、真懇為人 圓活涉世
-
一五一、去混自清 去苦自樂
-
一五二、一言一行 都宜慎重
-
一五三、事宜寬緩 人勿操切
-
一五四、不能養德 終歸末節
-
一五五、謝事當盛 居身獨後
-
一五六、謹德至微 施恩不報
-
一五七、回歸自然 述古暢懷
-
一五八、修身重德 事業之基
-
一五九、心為根本 根固葉榮
-
一六〇、勿昧所有 勿自誇耀
-
一六一、隨人接引 隨事警惕
-
一六二、信人己誠 疑人己詐
-
一六三、春風育物 朔雪殺生
-
一六四、善益暗長 惡損潛消
-
一六五、厚待故交 禮遇衰朽
-
一六六、君子立德 小人圖利
-
一六七、學貴有恆 道在悟真
-
一六八、恕人之過 忍己之辱
-
一六九、為奇不異 求清不激
-
一七〇、先淡後濃 先嚴後寬
-
一七一、心虛意淨 見性明心
-
一七二、世態炎涼 不喜不怒
-
一七三、慈悲之心 生生之機
-
一七四、心即天體 廓然無礙
-
一七五、無事惺惺 有事寂寂
-
一七六、議事深入 任事超然
-
一七七、操履嚴明 心氣和易
-
一七八、渾然和氣 居身珍寶
-
一七九、誠心感化 名義激勵
-
一八〇、慈祥致和 潔白垂芬
-
一八一、庸德庸行 混沌和平
-
一八二、坎坷世道 以耐撐持
-
一八三、瑩然本真 堂堂正正
-
一八四、忙裡偷閒 鬧中取靜
-
一八五、為民立命 造福子孫
-
一八六、居官公廉 居家恕儉
-
一八七、富當知貧 壯須念衰
-
一八八、茹納垢辱 包容賢愚
-
一八九、勿仇小人 勿媚君子
-
一九〇、勢理難醫 理障難除
-
一九一、金須百鍊 矢不輕發
-
一九二、戒小人媚 願君子責
-
一九三、好利害淺 好名害深
-
一九四、忘恩疑善 刻薄之尤
-
一九五、讒言自明 甘言侵肌
-
一九六、行戒高絕 性戒褊急
-
一九七、虛圓立業 執拗僨事
-
一九八、處世作事 不即不離
-
一九九、末路晚年 精神百倍
-
二〇〇、藏才隱智 肩鴻任鉅
-
二〇一、過儉傷雅 過讓多機
-
二〇二、喜憂安難 勿介於心
-
二〇三、聲色名位 不可過貪
-
二〇四、樂極生悲 苦盡甘來
-
二〇五、過滿則溢 過剛則折
-
二〇六、冷眼觀人 理智處世
-
二〇七、量寬福厚 器小祿薄
-
二〇八、惡不即信 善不急親
-
二〇九、性躁無成 和平集福
-
二一〇、刻失人和 濫招惡友
-
二一一、急處站穩 險地回首
-
二一二、和濟節義 德承功名
-
二一三、居官有節 居鄉敦舊
-
二一四、既畏大人 亦畏小民
-
二一五、逆境比下 怠荒思上
-
二一六、輕諾惹事 倦怠無成
-
二一七、讀書至樂 觀物融洽
-
二一八、勿逞己長 勿恃所有
-
二一九、中才之人 難與下手
-
二二〇、守口須密 防意須嚴
-
二二一、責人宜寬 責己宜苛
-
二二二、幼不陶鑄 長不成器
-
二二三、不憂患難 不懼權豪
-
二二四、濃夭淡久 早秀晚成
-
二二五、靜中真境 淡中本然
-
-
後 集
-
一、談者不真 言者無行
-
二、省事為適 無能全真
-
三、春為幻境 秋見真吾
-
四、世間廣狹 皆由自造
-
五、趣不在多 景不在遠
-
六、醒夢中夢 窺身外身
-
七、清徹玲瓏 觸物會心
-
八、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
-
九、心無物欲 坐有琴書
-
一〇、樂極而哀 興味索然
-
一一、會個中趣 破眼前機
-
一二、非上上智 無了了心
-
一三、不爭長短 不較雌雄
-
一四、槁木死灰 不免落空
-
一五、得休便休 得了便了
-
一六、熱處無益 閒中有味
-
一七、浮雲富貴 醉酒耽詩
-
一八、法空不纏 身心自在
-
一九、廣狹長短 由於心念
-
二〇、損之又損 忘無可忘
-
二一、知足則仙 善用則生
-
二二、趨炎速禍 棲恬味長
-
二三、閒雲為友 明月為伴
-
二四、消除幻業 增長道心
-
二五、退步寬平 清淡悠久
-
二六、修養定靜 心性不亂
-
二七、隱無榮辱 道無炎涼
-
二八、除去惱愁 身涼心安
-
二九、進便思退 著先圖放
-
三〇、貪富則貧 知足則富
-
三一、逃名有趣 省事能閒
-
三二、超越喧寂 悠然自適
-
三三、去留不係 靜躁不干
-
三四、濃處味短 淡中趣真
-
三五、有意反遠 無心自近
-
三六、處喧見寂 出有入無
-
三七、心無戀染 仙都樂境
-
三八、喧雜則昏 清寧則明
-
三九、臥雪眠雲 絕俗超塵
-
四〇、濃不勝淡 俗不如雅
-
四一、出世涉世 了心盡心
-
四二、身放閒處 心安靜中
-
四三、雲中世界 靜裡乾坤
-
四四、不求榮達 無憂無畏
-
四五、徜徉夷猶 借境調心
-
四六、春日繁華 不若秋清
-
四七、詩家真趣 禪教玄機
-
四八、機心生疑 念息見真
-
四九、來去自如 毀譽何妨
-
五〇、憂喜取捨 形氣用事
-
五一、幻形彫謝 自性真如
-
五二、欲心火熾 虛心寧靜
-
五三、貧者無慮 賤者常安
-
五四、讀易曉窗 談經午案
-
五五、人為乏趣 天機自然
-
五六、煩惱由我 嗜好自心
-
五七、以失意思 制得意念
-
五八、世態變化 萬事達觀
-
五九、鬧中冷眼 冷處熱心
-
六〇、事無絕對 安樂尋常
-
六一、乾坤自在 物我兩忘
-
六二、生死成敗 一任自然
-
六三、流水落花 身心自在
-
六四、乾坤妙趣 天地文章
-
六五、猛獸易服 人心難制
-
六六、心地平靜 青山綠水
-
六七、自適其性 宜若平民
-
六八、處世忘世 超物樂天
-
六九、人生無常 盛衰何恃
-
七〇、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
-
七一、安分守己 莫做蠢事
-
七二、求心內佛 卻心外法
-
七三、冷情當事 如湯消雪
-
七四、知哀破俗 知樂臻聖
-
七五、胸中無欲 眼前空明
-
七六、灞橋詩思 鏡湖野趣
-
七七、不憂蹭蹬 當消躁急
-
七八、華萼徒榮 玉帛何益
-
七九、在世出世 善自修持
-
八〇、名有尊卑 貪無二致
-
八一、毀譽褒貶 一任世情
-
八二、凡事隨緣 漸漸入無
-
八三、天然真機 造作減味
-
八四、性天澄徹 何必談禪
-
八五、絕慮忘憂 游衍真境
-
八六、真不離幻 雅不脫俗
-
八七、俗眼有別 道眼是常
-
八八、神酣得和 味足識真
-
八九、心了淨土 未了俗家
-
九〇、斷絕思慮 光風霽月
-
九一、性天未枯 機神觸發
-
九二、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
九三、自然人心 融合一體
-
九四、文以拙進 道以拙成
-
九五、以我轉物 逍遙自在
-
九六、理寂事寂 心空境空
-
九七、幽人自適 不牽不泥
-
九八、思及生死 寂然超物
-
九九、卓智之人 洞燭機先
-
一〇〇、雌雄妍醜 一時假相
-
一〇一、自然真趣 閒靜可得
-
一〇二、天全欲淡 第一境界
-
一〇三、觀心增障 齊物剖同
-
一〇四、勿待興盡 適可而止
-
一〇五、修行絕塵 悟道涉俗
-
一〇六、人我一視 動靜兩忘
-
一〇七、山居清灑 物我都忘
-
一〇八、物我合一 鳥伴雲留
-
一〇九、禍福苦樂 一念之差
-
一一〇、學道力索 得道任天
-
一一一、機息不苦 心遠無塵
-
一一二、生生之意 天地之心
-
一一三、雨後山妍 靜夜鐘清
-
一一四、登高心曠 臨流意遠
-
一一五、萬鍾一髮 存乎一心
-
一一六、以我轉物 塵情理境
-
一一七、就身了身 出世於世
-
一一八、抱身心憂 耽風月趣
-
一一九、一念不生 真境真機
-
一二〇、順逆一視 欣戚兩忘
-
一二一、過而不留 空而不著
-
一二二、世間可樂 苦自心生
-
一二三、花看半開 酒飲微醉
-
一二四、不染世法 臭味迥然
-
一二五、觀物自得 勿徒留連
-
一二六、失身市井 生不若死
-
一二七、非分之福 人世機阱
-
一二八、根蒂在手 超越提掇
-
一二九、事起害生 無事為福
-
一三〇、清淨之門 淫邪之窟
-
一三一、身在事中 心超事外
-
一三二、減省一分 超脫一分
-
一三三、滿腔和氣 隨地春風
-
一三四、超越嗜欲 但求真趣
-
一三五、隨緣素位 無入不得
-
- 版權宣告
- 封 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