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

出版日期
2018/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264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拋開「宗親關係」的模糊論述,
回歸帝國擴張的歷史脈絡,一解清代如何建構起臺灣的想像地理!

一直到清代初期,中華帝國一直視臺灣為遠隔於海外的丸泥小島;但時間來到十九世紀末葉,臺灣卻已成為帝國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兩百年間,大清帝國的人們對臺灣的印象到底歷經了怎樣的轉變?

本書從清代所留下的殖民旅遊書寫、地誌圖像為中心,透過文人筆下對臺灣風土民情、自然景象,及原住民描寫的再現──如性別倒錯、種族論述、文化優劣等──探討這些文本在中華帝國的版圖擴張過程,以及族群差異的意識形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經由檢視此時代非西方式帝國勢力拓展及其殖民他者的政策,挑戰史學界過去對「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既定觀念,勾勒出西方殖民論述與中國殖民論述之間的交會點,是英語世界近年來少見的重要臺灣文史論著。
  • 導讀/張隆志
  • 中文版序
  • 緒論
    • 1697年,冬
    • 擴展殖民論述研究
    • 想像的地理
    • 遊邊疆:文與圖
    • 旅行與視覺性
    • 清代臺灣的轉化
  • 插曲1
  • 第一章 海外孤島入版圖
    • 海外:「中國」做為一個具有天然邊界的疆域
    • 將荒島納入版圖
  • 第二章 臺灣做為呈現古代的博物館:未開化性與時空錯置的借喻
    • 陳第與原始性修辭
    • 林謙光與匱乏性修辭
    • 郁永河與臺灣原住民的雙重影像
    • 從譬喻性典故到歷史類比
    • 歷史類比與同化
    • 匱乏性修辭與殖民批評
  • 第三章 彈丸中的璞玉:地理景觀與殖民修辭
    • 無法穿越的荒野
    • 天然的盜匪窠穴
    • 繪製荒野的地圖
    • 開疆闢野
    • 轉向支持殖民的政策
  • 第四章 辯論差異:種族與族群論述
    • 福爾摩沙人
    • 種族論述
    • 以體貌差異做為種族標記
    • 族群論述
    • 人類差異與帝國意識形態
    • 對於原住民的觀點與殖民政策
    • 界線與族群
  • 第五章 生與熟:臺灣土地與原住民的分類
    • 第一部分:生與熟的他者
    • 第二部分:以地圖再現生與熟的臺灣
  • 第六章 繪圖蠻夷:種族差異的視覺再現
    • 再現原住民習俗
    • 少數民族風俗圖冊
    • 圖像再現中的原始性與匱乏性
    • 再現體貌差異
    • 清代《職貢圖》中的臺灣原住民
    • 體現野蠻
    • 再現天性
    • 以描繪體貌凸顯種族差異
  • 第七章 島上女人國:性別論述
    • 解讀性別倒錯
    • 「重女輕男」
    • 勤奮的女性與懶散的男性
    • 做為女人國的南方
    • 通婚:婦女在跨文化融合中的角色
    • 女土官寶珠:跨越於性別與族群之間
    • 透過性別倒錯批評中國婦女
    • 殖民性別論述的現代展現
  • 第八章 形塑中國起源:十九世紀的民族史書寫
    • 考證學派與尋古於野
    • 吳子光對於《風俗通義》的補充
  • 插曲2
  • 第九章 開山撫番
    • 從「中國穀倉」到「綠金」之地
    • 馴服荒野
    • 兇番
    • 支撐藩籬
    • 無分番與漢
    • 番境入版圖
    • 臺灣成為行省
  • 結論 臺灣做為「我中國」的失土
    • 從中原之國變成多元文化的帝國
    • 臺灣原住民在多元文化的大清帝國內的位置
    • 從大清帝國回到中原之國
    • 從中國國土割讓的島嶼
  • 跋語 論臺灣後殖民理論的不可能性
  • 參考書目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