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本書是劉翠溶院士多年來研究台灣環境問題的成果。內容豐富多元:從漢人到台灣拓墾及聚落的形成說明台灣的環境變遷;從自來水的建設討論台灣的淨水供應問題;從近百年來台灣產業發展脈絡探討水污染的防治與管理;以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為契機,探討台灣中部山坡地的開發利用及其透露的警訊;比較1935年新竹台中烈震和九二一大地震之災情、救災和災後重建;以中華肝吸蟲在台灣感染情況為例,探索環境與疾病的關係;剖析近年來台灣氣候災害對原住民的衝擊及其災後的調適等等。對於197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觀念在台灣的推廣、環境法規的訂定與執行,以及全球永續發展理念,作者也有深入的析論。本書為台灣環境研究提供了兼具高度、廣度與深度的視野。
-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 編輯凡例
- 自序
- 導論:台灣環境史研究:開展一個新研究視野
-
第一章 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台灣環境變遷之起始
-
一、前言
-
二、16、17世紀(明末、荷領及鄭氏時期)
-
三、18、19世紀(清領時期)
-
(一)政策背景
-
(二)虎尾溪以南
-
(三)大甲溪以南
-
(四)大甲溪以北
-
(五)噶瑪蘭和後山
-
(六)澎湖
-
(七)拓墾後之景觀:農村聚落型態南北不同
-
-
四、餘論
-
-
第二章 台灣的淨水供應
-
一、前言
-
二、台灣的自來水設施
-
(一)自來水創設前之給水情形
-
(二)日治時期的自來水事業
-
(三)戰後自來水事業的發展
-
(四)自來水發展的效果
-
-
三、結語
-
-
第三章 台灣水污染之防治與管理
-
一、前言: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
-
二、水污染的警訊
-
三、主要的污染
-
四、水體污染的情況
-
(一)河川的污染
-
(二)水庫的污染
-
(三)地下水的污染
-
(四)海域的污染
-
-
五、工業廢水的防治
-
(一)放流水標準發布前的措施
-
(二)工業區廢水管制
-
(三)新放流水標準之爭議與執行
-
(四)河川流域的整體規劃策略
-
(五)電鍍廢水的管制
-
(六)非點源污染的管制
-
(七)工業廢水防治的效果
-
-
六、畜牧廢水的防治
-
(一)養豬業者的陳情
-
(二)河川污染防治中的畜牧廢水
-
(三)畜牧廢水防治下養豬業的改變
-
-
七、結論
-
-
第四章 台灣中部山坡地利用及環境變遷之意涵
-
一、前言
-
二、探索集集大地震災害中潛在的人為因素
-
(一)歷史上台灣中部地區發生的強震
-
(二)灌溉區與農作受損的情形
-
-
三、中部地區農地利用的變遷
-
(一)耕地面積之變動
-
(二)山坡地之利用
-
(三)主要的旱田作物
-
-
四、山坡地利用及其透露的警訊
-
五、結語
-
-
第五章 台灣主要地震的災後重建及其意義
-
一、台灣主要的地震災害
-
二、台灣的人口變動趨勢
-
三、在1935年和1999年地震後的災害管理
-
(一)政府的反應
-
(二)緊急搶救和醫療
-
(三)撫慰
-
(四)物資救援和安置復原
-
(五)重建
-
(六)進一步重建
-
(七)政府預算和私人捐款
-
-
四、結論
-
-
第六章 環境與疾病:以中華肝吸蟲在台灣感染情況為例
-
一、前言
-
二、中華肝吸蟲感染在台灣的情況
-
(一)南部地區
-
(二)中部地區
-
(三)東部地區
-
-
三、中華肝吸蟲中間宿主與動物宿主的調查
-
(一)第一中間宿主
-
(二)第二中間宿主
-
-
四、結語
-
-
第七章 略論近年來台灣氣候災害對原住民的衝擊與災後調適
-
一、前言:台灣的氣候災害
-
二、原住民部落在氣候災害中受創的情形
-
三、氣候災害後重建的問題與調適過程
-
(一)台南縣
-
(二)高雄縣
-
(三)屏東縣
-
(四)台東縣
-
(五)嘉義縣
-
-
四、結語
-
-
第八章 台灣地區環境保護之演變
-
一、環境保護觀念的興起
-
二、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的立法
-
三、環境保護法規執行的情況
-
(一)污染的防治與管理
-
(二)生態保育
-
-
四、 台灣地區的環境保護運動
-
五、 由環境保護到永續發展
-
六、 結語
-
- 延伸閱讀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353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