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21970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做企業的最終意義是什麼?怎麼獲得人生幸福?
怎麼權衡利益和道德、入世和出世間的關係?
怎麼使自利和利他統一起來,讓企業發展、讓人生成功?

◎本書為濟群法師與企業家對談、演講的精華集結,全書共有十餘個篇章,內容豐富多彩!
◎本書收錄大量濟群法師與聽眾的一對一問答,內容廣泛多元、深淺皆有,即便不是企業經
營者也能從中受益!
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緊密相連,即使不是企業經營者,一般人也需要衣食,用財富來交換各行各業勞動者提供的生活所需。濟群法師於書中明確地傳授佛教徒可以如何追求財富:
☆明了因果──
佛法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賺錢也有其因緣因果之道。
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
☆廣種福田──
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相應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
☆如法求財──
包含開源和節流。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
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
閱讀本書,讀者們可以跟濟群法師及企業家們學習,用良好的方式和心態去合理的追求、運用財富,除了滿足物質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豐富我們的心靈,培養恆久的精神財富!
  • 推薦序
  • 1 企業與人生
    • 傳承文化與做人做事
    • 關於成功的思考
    • 精神財富與人生幸福
    • 利益與道德
    • 入世與出世
    • 結語
  • 2企業家的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2019年講於廈門
    • 文化傳承與精神追求
    • 現實價值與長遠價值
    • 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
  • 3 大道大商——佛教與企業文化——2015年講於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分論壇
    • 什麼是成功
    • 道德與利益
    • 企業家的慈善觀
    • 觀眾互動,解決問題
  • 4 以智慧經營企業
    • 在競爭中擺正心態
    •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 修行就是在不斷收編股權
    • 風水和慈悲,誰更重要
    • 念經就可以消業嗎
    • 事業和修行,何去何從
    • 宣導道德需要氛圍和引導
  • 5 換個角度看人生
    • 情感危機的出路
    • 做人為本的教育
    • 命自我立的規律
    • 修學路上的引導
    • 直面生死的抉擇
    • 人際關係的協調
  • 6 擔當和放下都需要智慧——濟群法師問答系列
    • 擔當和放下都需要智慧
    • 活著為什麼
    • 如何面對他人的期許
    • 認識、責任和選擇
    • 如何看待佛教商業化的現象
    • 事業和學佛能否並行
    • 以慈悲心吃素、放生
  • 7 企業家的心理建設——濟群法師與企業家的對話
    • 企業家的心理建設
    • 何去何從的抉擇
    • 菩薩怎麼不保佑我
    • 以正見引導親友
    • 讓佛法走入企業
    • 公益慈善的困境
  • 8 從人生使命到企業格局
    • 做人的使命是什麼
    • 企業必須靠狼性生存嗎
    • 怎麼把企業格局做大
    • 把佛法智慧帶入企業
    • 慈悲利他是否應該有度
    • 緣分取決於心行
    • 如何打開心量
    • 如何看待死亡
    • 儒釋道的文化交融
  • 9 解鎖人生從學佛開始
    • 道德的回報
    • 大小乘和社會發展
    • 弘法會有經濟壓力嗎
    • 佛像可以放回寺院嗎
    • 素食者怎麼應對被招待
    • 家庭與事業的平衡
    • 如何面對貪瞋癡
    • 依止必須從一而終嗎
    • 願力不是壓力
    • 如何建立佛化企業
  • 10 以正見把握人生
    • 學佛後的職業選擇
    • 在輪迴中把握方向
    • 因材施教加以引導
    • 佛菩薩為何度眾生
    • 結營開示
  • 11 觀自在、有為法及其他
    • 觀自在菩薩觀什麼
    • 有為法的六個特徵
    • 好人有好報嗎
    • 學佛的訴求和選擇
    • 證悟和根機
    • 從自利到利他
  • 12 長沙答疑,坐而論道
    • 佛法需要發展嗎
    • 努力沒結果時怎麼辦
    • 放下是不求上進嗎
    • 持戒有違陰陽平衡嗎
    • 為什麼有我執和自戀
    • 無念才是「我」嗎
  • 13 與企業家們說慈善——2016年為清華經管學院EMBA深圳校友會學員開示
    • 何為慈善
    • 慈善精神的建立
    • 慈善精神的實踐
    • 企業家如何建立慈善精神
    • 結語
  • 14 佛教的財富觀
    • 怎樣看待財富
    • 財富與道德、修行
    • 佛教徒能否追求財富
    • 怎樣追求財富
    • 合理支配財富
    • 從物質財富到精神財富
    • 結語
  • 15 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首屆企業家靜修營「企業與人生」論壇
    • 數位化時代的衝擊和改變
    • 用機制給個人鬆綁
    • 可持續發展需要心力
    • 共用經濟時代最應該共用佛法
    • 菩薩低眉和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 從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
    • 濟群法師著作系列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