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887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水本來只是流動的液體,是低溫將它們凍成了冰。

執著就像低溫一樣,將妄想凝聚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其修行是從改變認識入手。每個人只能生活在自己認知的世界中,離開自己的認識,這一世界就不存在了。除了個體之外,宇宙中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每個眾生都有自己的世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世界雖然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認識」與「存在」兩方面。《唯識三十論》正是解決認識與存在的關係。世親菩薩撰寫本論,就是為了破我法二執,以顯唯識中道之理——世間萬有只是心識的顯現,當證得我空、法空,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唯識三十論》的思想主要由四部分組成:1.八識,2.諸法唯識,3.三性、三無性,4.瑜伽止觀。現代人研究唯識,往往停留在前三項,忽略了唯識止觀的部分,這就使唯識趨向哲學化。但在學佛過程中,「見」和「行」是缺一不可的。唯有「解行相應,教觀並重」,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所以本論也是強調學佛需「解行並重」的論典。


《唯識三十論》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個偈頌,但文約義豐,正所謂「含萬象於一字,約千訓於一言」,既是一部唯識學概論,也是唯識學集大成之作。本書附篇亦介紹唯識重要論典《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等,讓我們對唯識有更全面的認識。
  • 自序
  • 第一章 唯識總論
    • 一、菩提心
    • 二、三性三無性
    • 三、八識
    • 四、唯識
    • 五、種子,種性
    • 六、菩薩行
    • 七、瑜伽止觀
    • 八、轉依
    • 九、因明
  • 第二章 關於本論
    • 一、作者
    • 二、本論的撰作目的
    • 三、本論的組織結構
    • 四、本論的注釋及流傳
  • 第三章 正論
    • 第一節 標宗
      • 一、我與法
      • 二、我法是假名安立
      • 三、我法差別義
      • 四、識變義
      • 五、總說三能變識
      • 六、識如何變現
    • 第二節 初能變──阿賴耶識
      • 一、賴耶的自相
      • 二、賴耶的果相
      • 三、賴耶的因相
      • 四、賴耶的行相
      • 五、賴耶的所緣
      • 六、賴耶的相應心所
      • 七、賴耶的情感
      • 八、賴耶的倫理屬性
      • 九、相應心所與阿賴耶識的差別
      • 十、賴耶的特徵
      • 十一、賴耶的伏斷位次
    • 第三節 第二能變──末那識
      • 一、舉體出名門
      • 二、末那的所依
      • 三、末那的所緣
      • 四、末那的行相
      • 五、末那的相應心所
      • 六、末那的倫理屬性
      • 七、末那在三界的活動情況
      • 八、末那的伏斷位次
    • 第四節 第三能變──前六識
      • 一、六識差別
      • 二、六識的體相
      • 三、六識的倫理屬性
      • 四、六識的相應心所
      • 五、六識的所依
      • 六、前五識的活動情況
      • 七、意識的活動情況
    • 第五節 正辯唯識
      • 一、識的變現
      • 二、無我唯識
    • 第六節 解答疑難
      • 一、心識生起難
      • 二、生死相續難
      • 三、唯識所因難
      • 四、世事乖宗難
      • 五、聖教相違難
      • 六、唯識成空難
      • 七、色相非心難
      • 八、現量違宗難
      • 九、夢覺相違難
      • 十、外取他心難
      • 十一、異境非違難
    • 第七節 唯識中道觀
      • 一、三性
      • 二、三無性
    • 第八節 唯識性
    • 第九節 修證位次
      • 一、資糧位
      • 二、加行位
      • 三、通達位
      • 四、修道位
      • 五、究竟位
  • 【附篇】
    • 《解深密經》要義說
      • 一、淨土莊嚴
      • 二、勝義諦相
      • 三、論不可說
      • 四、一切種子心識
      • 五、諸法唯識
      • 六、諸識生起情況
      • 七、三法相
      • 八、三無自性
      • 九、三乘真實,一乘方便
      • 十、五性各別與一性成佛
      • 十一、三時判教
      • 十二、瑜伽止觀
      • 十三、如來法身
      • 十四、結說
    • 《解深密經》與唯識思想
    • 《瑜伽師地論》提要
      • 一、本論的創作和傳譯
      • 二、內容提要
      • 三、本論的地位和流傳
    • 《辯中邊論》述義
    • 《攝大乘論》發微
      • 一、作者和本論的撰作目的
      • 二、本論的所依經論
      • 三、本論的注釋和翻譯
      • 四、本論的內容
      • 五、本論的組織結構
      • 六、本論的地位和流傳
    • 《唯識二十論》的唯識思想
      • 一、釋四事成立唯識
      • 二、否定獄卒實有成立唯識
      • 三、從十色處教顯唯識義
      • 四、破外境實有成立唯識
      • 五、破現量證成立唯識
      • 六、釋夢覺難成立唯識
      • 七、辯二識輾轉決定成立唯識
      • 八、顯睡眠心壞成立唯識
      • 九、引意罰為重成立唯識
      • 十、示他心智不如實知成立唯識
    •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
      • 一、什麼叫唯識
      • 二、從經教證明唯識
      • 三、從理論建立唯識
      • 四、從實踐體驗唯識
      • 五、從業力說明唯識
      • 六、從譬喻顯示唯識
      • 七、釋難以成立唯識
      • 八、結束語
    •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
      • 一、前言
      • 二、成立諸法唯識
      • 三、捍衛唯識思想
      • 四、以三性抉擇一切佛法
      • 五、會通《楞嚴》、《起信》
      • 六、教觀合一
      • 七、編《慈宗三要》,提倡彌勒淨土
      • 八、結束語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