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英美教育目的:分析傳統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3/02/16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6263435513
教育目的指引教育走向,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臺灣卻沒有以教育目的為主題的學術專著。雖然在許多教育書籍中,都會提到教育目的、教育理想,如五育均衡發展等等,但仍欠缺嚴謹的討論。本專書是針對英美教育哲學界二十世紀二次大戰後對教育目的性質之討論及涉及的核心概念,如內在教育目的、自主性、批判思考等的細緻研究。作者簡成熙博士浸淫教育哲學逾三十年,特別是分析的教育哲學,讀者可以在這些篇章中,充分體會分析方法論的精神,體會做哲學的知性探索樂趣。本書也針對愛國主義、宗教、技術、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目的,提供哲學的反思。全書不僅可提供各類教育學研究學者、研究生探索教育的參考,更可厚實教育政策制定者視野,允為臺灣教育學近年的深度之作。
- 自序:臺灣五年級生的教育學術情懷
-
第一章 緒論──英美教育目的專書寫作計畫
-
第一節 專書寫作背景、動機
-
第二節 專書寫作目的
-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全書架構
-
-
第二章 內在教育目的──Peters之論證
-
第一節 Peters對教育目的之證成
-
第二節 Woods、Dray與Peters的相互論辯
-
第三節 Peters的最後主張:民主價值與教育目的
-
-
第三章 內外在教育目的之重述──Barrow與White
-
第一節 重溫Peters對教育目的之論述及Barrow的修正
-
第二節 White對Peters方法及進步主義之批評
-
第三節 White對個人善、社會善的檢討與證成
-
第四節 公民教育目的:道德自主與經濟、國家之關聯
-
-
第四章 自主性作為教育目的──倫敦路線的相關論辯
-
第一節 倫敦路線理性自主的基本觀點
-
第二節 1980年Stone、Cuypers對理性自主的反思與修正
-
第三節 Callan以興趣、社群意識反思倫敦路線
-
第四節 倫敦路線後學的回應
-
-
第五章 反思自主性教育目的──Faucault權力/知識論述
-
第一節 自由主義及其教育主張
-
第二節 知識/權力:Foucault的反思
-
第三節 Foucault式自主觀
-
-
第六章 重構自主性教育目的──中西恥感取向的積極意義
-
第一節 中國的羞恥文化
-
第二節 重探西方脈絡下的恥感與自主性
-
第三節 對中西相互交融的教育目的與德育啟示
-
-
第七章 批判思考是普遍或特定思維能力之爭──環繞McPeck的相關論辯
-
第一節 批判思考的意義
-
第二節 批判思考是普遍或特定能力?
-
第三節 邏輯與專業內容的協奏:以產褥熱分析與烏鴉悖論為例
-
第四節 批判思考的教學
-
-
第八章 批判思考作為教育目的──是否只適用自由社會?
-
第一節 批判思考的意義與議題呈現
-
第二節 McPeck的證成及其檢討
-
第三節 Siegel的證成及其檢討
-
第四節 自由主義與批判思考:批判思考是否適用少數族群?
-
-
第九章 批判思考與建構思考──來自女性主義的反思
-
第一節 批判思考知識論爭議:女性主義的挑戰
-
第二節 批判思考支持者的回應
-
第三節 批判思考與建構式思考的綜合討論
-
-
第十章 兩種批判取向的教育目的──批判思考與批判教育學
-
第一節 批判教育學:反西方資本主義的馬克思傳統
-
第二節 批判思考批判了什麼?批判教育學、後現代的挑戰
-
第三節 不是只有批判教育學才會批判:分析傳統的回應
-
-
第十一章 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作為教育目的──從MacIntyre與Nussbaum論起
-
第一節 MacIntyre對愛國美德的論證
-
第二節 Nussbaum的質疑: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
-
第三節 重探愛國: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融合
-
-
第十二章 公民教育應該強調愛國或民族性嗎?──環繞White的相關論辯
-
第一節 自由主義吸納民(國)族性:White的立場
-
第二節 對White的質疑:Enslin、Archard與Stevens的討論
-
第三節 White對於Archard、Stevens的回應
-
-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作為教育目的──論父母對子女的宗教權利
-
第一節 父母教養權利的正反論證簡述
-
第二節 McLaughlin與Callan對宗教教養權的論辯
-
第三節 Gardner與McLaughlin對宗教教養權的論辯
-
第四節 三人論證的評析與對臺灣的啟示
-
-
第十四章 科技作為教育目的──Heidegger、啟蒙的辯證與賽博格之反思
-
第一節 Heidegger論技術
-
第二節 啟蒙的辯證:奧德修斯返鄉之旅的工具宿命
-
第三節 賽博格:人機一體的新知識論
-
-
第十五章 民主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目的──重拾Dewey與Peters二經典之旨趣
-
第一節 Dewey、Peters論民主
-
第二節 教育即生長vs.教育即引領入門
-
第三節 Dewey、Peters的職業教育觀
-
第四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臺灣當下的反思
-
- 跋──未竟的結語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