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戲曲學(四)

出版日期
2017/08/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463124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論述「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書中探討「歌」之唱詞及其載體之所以構成語言旋律之要素;構成「樂」之基本元素,尤其是方音以方言為載體所形成之語言旋律,亦即地方腔調;以及歌者如何以一己之音色、口法與行腔、收音所形成之「唱腔」。而由於唱詞之載體以「曲牌」最為精緻複雜;「腔調」之載體文學形式影響其語言旋律之精粗,其本身又因流播而變化多端;凡此皆特別詳加探索。

本書篇首梳理「歌樂之關係」,由其創作與呈現兩方面剖析;篇末則詳論歌樂結合之雅俗兩大類型,即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之源生、成立、演化、破解,及其各自之音樂特色,作為論題之總結。全書三十萬餘言,兼融作者與學界之研究碩果,剖析精闢入微,立論周詳嚴謹,為研究戲曲學不可或缺之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曾永義
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

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曲源流新論》、《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兩冊)、《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曲與偶戲》、《戲曲學》(四冊)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中流自在》(選集)等八種。

戲曲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

另有通俗著作《戲曲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千數百首,未刊)。

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
  • 自序
  • 緒論
  • 小引
  • 一、先秦音樂論
  • 二、元明清曲家有關戲曲歌樂的重要著作
  • 三、現代戲曲歌樂論的重要著作
  • 四、著者論戲曲歌樂的關係
  • 小結
  • 第壹章 歌樂之關係
    • 引言:古今賢哲論歌樂之關係
    • 一、從創作觀戲曲歌樂之關係
      • (一)從群體創作而源生之號子、歌謠
      • (二)以新詞套入號子、歌謠之腔型
      • (三)民間音樂家創作之小調
      • (四)采詩訂譜、選詞配樂
      • (五)倚譜配詞
      • (六)倚聲填詞
      • (七)摘遍
      • (八)自度曲
    • 二、談詞調之令引近慢
      • (一)林玫儀之〈令引近慢考〉
      • (二)著者的進一步考察
      • (三)從文獻推測令引近慢之名義
    • 三、從呈現觀戲曲歌樂之關係
      • (一)誦讀
      • (二)吟詠
      • (三)依腔型傳字
      • (四)依聲調行腔
      • (五)依字音定腔
    • 四、戲曲歌樂的相得益彰
      • (一)周德清的「務頭論」
      • (二)歌樂相得益彰是必須講求的技法和境界
      • (三)唱腔是「歌樂融合」的呈現
    • 五、現代戲曲歌樂「跨界」與「跨文化」的現象與檢討
      • 小引
      • (一)現代戲曲歌樂與「跨界」、「跨文化」之現象
      • (二)現代戲曲歌樂與「跨界」、「跨文化」之檢討
      • 小結
    • 結語
  • 第貳章 戲曲音樂本身的構成元素
    • 小引
    • 一、宮調
      • (一)歷代所用之宮調數
      • (二)宮調聲情說
    • 二、管色與板眼
    • 三、腔調
      • (一)從自然語言旋律到人工語言旋律
      • (二)促使腔調變化的緣故
      • (三)腔調流播所產生的現象
      • (四)古今重要腔系
    • 小結
  • 第參章 戲曲腔調的語言基礎及其載體
    • 一、戲曲腔調的語言基礎
      • 小引
      • (一)字音的內在要素
      • (二)聲調的組合
      • (三)韻協的布置
      • (四)語言長度與音節形式
      • (五)詞句結構與意象情趣的感染
      • 小結
    • 二、戲曲腔調的載體
      • 小引
      • (一)號子
      • (二)山歌
      • (三)小調
      • (四)詩讚
      • (五)曲牌
      • 小結
  • 第肆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一)曲牌之來源、類型、發展與北曲聯套
    • 小引
    • 一、曲牌之來源
    • 二、曲牌之類型
    • 三、曲牌之發展
    • 四、北曲聯套之構成
    • 小結
  • 第伍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二)曲牌之建構與格律之變化
    • 一、曲牌之建構
    • 小引
      • (一)正字律、正句律、長短律
      • (二)協韻律
      • (三)平仄聲調律
      • (四)對偶律
      • (五)句中音節形式律
      • (六)詞句特殊語法律
      • 小結
    • 二、曲牌格律之變化
      • 小引
      • (一)襯字
      • (二)增字
      • (三)增句與滾白、滾唱
      • (四)夾白、減字、減句、犯調
      • (五)又一體
      • 小結
    • 三、曲譜與宮譜
      • 小引
      • (一)曲譜與宮譜之分野
      • (二)曲譜之來源
      • (三)曲譜發展的三階段
      • 小結
  • 第陸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三)宋樂曲對南北曲聯套之影響
    • 小引
    • 一、宋樂曲對北曲聯套之影響
      • 1.嘌唱和叫聲
      • 2.唱賺
      • 3.諸宮調
      • 4.鼓子詞
    • 二、宋樂曲對南曲聯套之影響
  • 第柒章 論說戲曲「曲牌」(之四)傳奇套式與排場之建構
    • 小引
    • 一、排場類型舉例
    • 二、無懈可擊的「排場」
    • 結語
  • 第捌章 戲曲歌樂雅俗的兩大類型—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
    • 前言
    • 一、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的源生和成立
      • (一)歷代齊言體俗文學
      • (二)歷代長短句體俗文學
      • 小結
    • 二、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之音樂特色
      • (一)詩讚系板腔體之音樂特色
      • (二)詞曲系曲牌體之音樂特色
    • 三、詩體之演化為詞曲體與曲牌體之破解為板腔體
      • (一)詩體之演化為詞曲體
      • (二)曲牌體之破解為板腔體
    • 四、地方戲曲的曲牌體與板腔體
      • (一)地方小戲的曲牌體與板腔體
      • (二)地方大戲的曲牌體與板腔體
      • (三)板腔體產生流派藝術
      • 結語
  • 第玖章 《牡丹亭》「拗折天下人嗓子」評議—以本書所建構之「戲曲歌樂基礎」為依據
    • 前言
    • 一、湯顯祖講究自然音律
    • 二、諸家非議《牡丹亭》之道理
    • 三、《牡丹亭》難於用崑山水磨調演唱
    • 結語
  • 結論
  • 附錄一 曲譜提要
    • 一、北曲譜
      • (一)周德清《中原音韻》
      • (二)朱權《太和正音譜》
      • (三)徐于室、李玉《北詞廣正譜》
      • (四)鄭騫《北曲新譜》
    • 二、南曲譜
      • (一)《元譜》與徐于室、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張彝宣《寒山堂曲譜》
      • (二)沈璟《南詞全譜》與沈自晉《南詞新譜》
      • (三)《九宮譜定》與《南詞定律》
      • (四)王正祥《十二律崑腔譜》與《十二律京腔譜》
      • (五)《欽定曲譜》與《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
      • (六)吳梅《南北詞簡譜》
    • 三、宮譜
      • (一)《納書楹曲譜》
      • (二)《吟香堂曲譜》與《遏雲閣曲譜》
      • (三)《集成曲譜》
      • (四)近現代崑曲工尺譜
    • 四、周維培〈曲譜製作與南北曲格律〉提要
      • (一)南北宮調系統論
      • (二)南北曲牌系統論
      • (三)南北曲聯套論略
      • (四)南北曲韻律釋要
      • (五)工尺板眼的淵源及在曲譜中的運用
    • 五、周維培〈曲譜的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 (一)古劇舊曲輯佚鉤沉的寶庫—曲譜的文獻價值
      • (二)古典詞曲的音樂化石—曲譜在古代音樂史上的地位
      • (三)填詞之粉本、刺繡之花樣—曲譜與劇作家關係論
  • 附錄二 戲曲「腔」論—從音樂結構學的視野
    • 一、「腔」在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的意義
    • 二、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結構層次中的「腔」
      • (一)腔音
      • (二)腔音列
      • (三)腔節、腔韻
      • (四)腔句
      • (五)腔段
      • (六)腔調
      • (七)腔套
      • (八)腔系
  • 附錄三 曾王二氏「腔調論」之要義及其同異之比較
    • 前言
    • 一、曾永義教授〈論說「腔調」〉之要義
    • 二、王耀華教授〈戲曲「腔」論—從音樂結構學的視野〉之要義
    • 三、曾王二氏「腔調論」同異之比較
      • (一)曾王二氏「腔調論」論述之角度、基準與範圍之不同
      • (二)曾王二氏「腔調論」之名異實同
      • (三)曾王二氏「腔調論」之名同實異
    • 結語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
    • 一、古籍
    • 二、專書
    • 三、期刊論文
    • 四、會議論文
    • 五、學位論文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