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武士的宗教:中國與日本的禪學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46578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第一本向西方介紹東方禪學之書
忽滑谷快天,日本知名禪學大師,曹洞宗僧侶。
闡述何為禪、何為開悟,如何「修心」與「參禪」。

一切皆依禪而生活,喚醒我們最內部純潔又神聖的智慧,禪師稱為佛心、菩提,或般若。

本書出版於1913年,比鈴木大拙的英文成名作《禪學隨筆》更早,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東方禪學的書籍。由於新渡戶稻造在1899年以英文出版《武士道》,廣受西方矚目,忽滑谷快天依循同樣的方法,以英文向西方介紹禪學思想。

禪宗之所以稱作「武士的宗教」,是由於禪學引進日本時,正值貴族沒落、武人政權崛起,但對這些既粗魯又單純的武士階級而言,以天台和真言為代表的哲學性佛教教義,實在太過複雜。於是他們在禪的思想中,發現了某些與武士本性相近、符合武士道的精神,如忠誠、智慧、勇氣、紀律和不畏生死等。能幹的統治者,甚至注意到禪還有利於管理,後來更運用於下層階級人士的教育。此後,禪更透過文學、美術、茶道、烹飪、園藝、建築,影響逐漸擴及皇室與平民,滲入日本人生活的每個細節中。

禪是完全自由的,不受舊教條、死教義、過去刻板的慣例束縛,而是一種我們內在的信念與領悟,其方式既非口傳,亦非文字,而是以心傳心,這種方式至今未變。禪經所寫的都是既簡單又熟悉的事實,如此單純又熟悉地存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卻習而不察。禪把每天的現實生活當作啟發,也從不依賴佛經的權威,認為信仰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領會。

禪師從不以解釋或論證的手段來指導學生,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參禪以解決問題,像「何謂佛?」「何謂自我?」「祖師西來意?」「何謂生與死?」「何謂心的本質?」。禪認為一切有情眾生皆具佛性,也就是開悟意識,這是人類的真我、指導原則、禪所稱的本來面目。

本書細述中國和日本禪宗的整個發展脈絡、歷史上知名的禪師所諄諄教誨的禪宗教義,以及有名的禪宗思想問答,有許多豐富的細節和極為深入淺出的概念。

本書特色
◎附錄:忽滑谷快天註解之圭峰宗密《原人論》
  • 封面
  • 作者簡介
  • 導言
  • 第一章 中國禪史
    • 一、印度禪的起源
    • 二、菩提達摩將禪引入中國
    • 三、菩提達摩和梁武帝
    • 四、菩提達摩與他的後繼者二祖
    • 五、菩提達摩的弟子及其傳法
    • 六、二祖和三祖
    • 七、四祖與太宗
    • 八、五祖和六祖
    • 九、六祖的精神素養
    • 十、六祖的逃亡
    • 十一、南禪、北禪的發展
    • 十二、六祖的傳法活動
    • 十三、六祖的弟子
    • 十四、禪的三要素
    • 十五、禪的沒落
  • 第二章 日本禪宗史
    • 一、日本臨濟宗的建立
    • 二、曹洞禪的導入
    • 三、日本曹洞宗創始人道元的特性
    • 四、當榮西與道元建立禪宗時日本的社會狀況
    • 五、禪僧與武士相似
    • 六、禪僧與武士的安貧之道
    • 七、禪僧和武士的男子氣概
    • 八、禪僧與武士的心靈之勇氣與冷靜
    • 九、北條時期的禪與執權
    • 十、北條執權垮台之後的禪
    • 十一、禪的黑暗時代
    • 十二、德川幕府時代的禪
    • 十三、維新以後的禪
  • 第三章 宇宙是禪的聖典
    • 一、聖典無非廢紙
    • 二、禪不需要聖典性權威
    • 三、教義的一般性解釋
    • 四、禪師使用的經書
    • 五、一部佛經的大小等於整個世界
    • 六、偉人與大自然
    • 七、絕對和現實不過是一個抽象概念
    • 八、無情說法
  • 第四章 佛陀,宇宙精神
    • 一、古代佛教眾神
    • 二、禪是反傳統的
    • 三、佛不能被命名
    • 四、佛,宇宙的生命
    • 五、生命和變化
    • 六、古印度人的悲觀看法
    • 七、小乘佛教及其教義
    • 八、禪所見的變化
    • 九、生命與變化
    • 十、生命、變化、希望
    • 十一、一切皆依禪而生活
    • 十二、天人合一的創造力
    • 十三、宇宙生命即宇宙精神
    • 十四、詩的直覺與禪
    • 十五、開悟的意識
    • 十六、佛居住在個人心中
    • 十七、佛性並非一種知性的洞見
    • 十八、「最終」不是我們對佛的概念
    • 十九、如何禮佛
  • 第五章 人的本性
    • 一、孟子性善說
    • 二、荀子性惡說
    • 三、揚雄性善惡混說
    • 四、蘇軾性無善惡說
    • 五、沒有凡人是純粹道德的
    • 六、沒有凡人是與道德無關或純然不道德的
    • 七、那麼,錯誤在哪裏?
    • 八、人非善性或惡性,而是佛性
    • 九、盜跖的寓言
    • 十、王陽明與賊
    • 十一、壞蛋即是好
    • 十二、偉人與小人
    • 十三、佛性理論充分說明了人類的道德狀態
    • 十四、佛性是道德的共同來源
    • 十五、醉漢的寓言
    • 十六、釋迦牟尼和流浪的兒子
    • 十七、僧人和愚婦的寓言
    • 十八、「每個微笑都是讚美詩,每句好話都是個祈禱」
    • 十九、世界正在製作中
    • 二十、生命的進展與希望
    • 二十一、生活的改善
    • 二十二、慈悲的佛
  • 第六章 開悟
    • 一、開悟是無法描述與分析的
    • 二、開悟意味著洞察自我的本質
    • 三、不朽信仰的非理性
    • 四、自我概念的測試
    • 五、大自然是萬物之母
    • 六、真我
    • 七、最內部的智慧之覺醒
    • 八、禪不是虛無主義
    • 九、禪與唯心主義
    • 十、唯心主義是對自己所創造的精神疾病的一帖猛藥
    • 十一、與客觀真實有關的唯心主義懷疑論
    • 十二、與宗教和道德有關的唯心主義懷疑論
    • 十三、與外觀和真實有關的幻覺
    • 十四、假象的根在何處?
    • 十五、物自體意思是,無認識事物者
    • 十六、四料簡和五位說
    • 十七、博登‧派克‧鮑恩的人格主義
    • 十八、一切十方世界盡皆佛陀淨土
  • 第七章 生活
    • 一、享樂主義與生活
    • 二、哲學悲觀主義者與宗教樂觀主義者的錯誤
    • 三、平衡律
    • 四、生命在於衝突
    • 五、生命的奧秘
    • 六、大自然沒有特別偏愛什麼
    • 七、生活中的平衡律
    • 八、因果律運用於道德上
    • 九、報應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活中
    • 十、雨果‧閔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所教導的永生
    • 十一、具體的生活
    • 十二、困難敵不過樂觀者
    • 十三、盡人事,聽天命
  • 第八章 修心與參禪
    • 一、禪師採用的指導方法
    • 二、心理訓練的第一步
    • 三、心理訓練的下一步
    • 四、心理訓練第三步
    • 五、坐禪,或坐著冥想
    • 六、瑜珈的呼吸練習
    • 七、心靜
    • 八、坐禪與忘我
    • 九、禪與神通
    • 十、真正的禪
    • 十一、放掉你無聊的想法
    • 十二、「功勛五位」
    • 十三、十牛圖
    • 十四、禪與涅槃
    • 十五、大自然和她的教訓
    • 十六、禪的至福
  • 附錄:《原人論》
  • 原人論
    •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
    • 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
    • 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實教)
    • 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正義)
  • 譯名對照表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