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佛性(如來藏)思想由印度流傳至中國﹐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其思想複雜且豐富﹐對由中國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都是建立在佛性的思想上。本書共收六篇專文﹐前三篇是印度佛教中有關 佛性思想之經論的研究﹐即《大般涅槃經》、《寶性論》、《佛性論》的佛性思想。第四篇討論《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第五篇討論初唐性宗和相宗關於「一性」、「五性」的爭辯。最後一篇則是從天台宗主張草木有性談到現代 深層生態學﹐以論證佛性說可為現代生態學的哲理基礎。
-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 自 序
-
第一章 《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
一、《大般涅槃經》的傳譯
-
二、《大般涅槃經》的中心議題
-
(一)如來常住
-
(二)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
(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
三、《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
-
(一)《涅槃經》前分的佛性義
-
(二)《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義
-
-
四、結 論
-
-
第二章 《寶性論》的如來藏思想
-
一、《寶性論》的內容架構
-
二、《寶性論》所依的經論
-
(一)《如來藏經》
-
(二)《不增不減經》
-
(三)《勝鬘經》
-
(四)《涅槃經》
-
(五)《大乘莊嚴經論》
-
(六)與《寶性論》同時或晚出的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經論
-
-
三、《寶性論》的如來藏義
-
(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
(二)自性清淨心與煩惱
-
(三)信與如來藏法門
-
(四)空智與不空智
-
(五)依與轉依
-
-
四、結 論
-
-
第三章 《佛性論》的佛性說
-
一、佛性說的意趣和辯正
-
二、破除對佛性義的執見
-
(一)對小乘執見的評破
-
(二)對外道的評破
-
(三)對大乘執見的評破
-
-
三、佛性的體性
-
四、佛性十相
-
(一)佛性的自體相
-
(二)佛性的四相
-
(三)佛性的果相──四德
-
(四)佛性的總攝相
-
(五)佛性的分別相和階位相
-
(六)佛性的無變異相
-
(七)佛性的無差別相
-
-
五、結 論
-
-
第四章 《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
-
一、眾生心──生滅依與涅槃依
-
(一)心真如門
-
(二)心生滅門
-
(三)無明與本覺
-
-
二、生滅諸識生起的因緣
-
三、心識染淨互熏論:人性善惡之消長
-
四、結 論
-
-
第五章 《法華秀句》中的佛性論諍──以靈潤的「十四門論」和神泰的「一卷章」為主
-
一、唐朝前的佛性說
-
(一)以假實為正因佛性:第一及第二家
-
(二)以心識為正因佛性:第三至第七家
-
(三)以理為正因佛性:第八至第十一家
-
-
二、靈潤與神泰之爭辯
-
(一)靈潤之有性說
-
(二)神泰之反駁
-
-
三、靈潤和神泰佛性論諍之評議
-
-
第六章 《金剛錍》的無情有性說與深層生態學
-
一、草木有性
-
(一)吉藏的「草木有性」義
-
(二)湛然《金剛錍》的「草木有性」義
-
-
二、深層生態學
-
三、結 論
-
- 參考書目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9/3260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