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眾多大乘佛教思想課題中,「佛性」涉及成佛的根據、佛的存在狀態等核心佛教問題;由於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歷來廣泛備受關注。本書以南北朝初年至唐朝初年(五世紀初至八世紀)為段限,以人物和問題為焦點,探究在這中國佛教思想發展最蓬勃時段,中國佛性理論如何逐漸形成,以及次第開展的狀況。本書內容遍涉地論、三論、天台、法相、華嚴各主要中國佛教思想宗統的佛性教說,當中大部分跟初唐時期的種性論爭相關。這是鑒於在中國佛性教學史裡發生的歷次爭論中,以這次牽涉義理範圍最廣,最富理趣,卻又是較少受到當代中國學者注意,相關中文論著極為缺乏,急待補足。
- 導言
-
第一章 中國佛性教理的形成-南北朝時期的佛性學說
-
第一節 大乘《涅槃經》的佛性思想、和南北朝時期佛性教說的流行
-
第二節 「佛性」釋名
-
第三節 「正因佛性」釋義
-
第四節 「本有」「始有」問題
-
第五節 一闡提是否具有佛性的爭論
-
第六節 結論
-
-
第二章 淨影慧遠的佛性思想
-
第一節 「佛性」釋名
-
第二節 佛性的體狀
-
第三節 慧遠與當時流行的諸佛性思想課題
-
第四節 佛性學說的意趣
-
-
第三章 吉藏的佛性思想
-
第一節 中道為佛性
-
第二節 五種佛性和正因佛性
-
第三節 本有或始有的問題、和佛性學說的意趣
-
第四節 對南北朝時期流傳的各種正因佛性說法的評破
-
第五節 對地論學統之佛性教說的批難、和對如來藏觀念的涵攝
-
第六節 一闡提和無情具有佛性
-
第七節 結論:與淨影慧遠的佛性思想比較
-
-
第四章 法寶的佛性思想
-
第一節 法相學統的五種種性說法
-
第二節 法寶的生平和著述
-
第三節 佛性與判教-各種佛性說法的判別
-
第四節 佛性的類別和正因佛性的釋義
-
第五節 對法相學統之五種種性說法的評難
-
第六節 結論(附:無情有佛性)
-
-
第五章 慧沼的佛性思想-對法寶的佛性思想的斥難
-
第一節 對法寶的判教說法的斥難
-
第二節 三種佛性說法和對法寶「理心正因」說法的斥難
-
第三節 法相學統佛性思想的辯解(一)-法爾性別
-
第四節 法相學統佛性思想的辯解(二)-一分眾生不能成佛
-
第五節 法相學統佛性思想的辯解(三)-畢竟無涅槃性一闡提
-
第六節 結論
-
-
第六章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中的一乘問題
-
第一節 早期中國佛性論的一乘觀念
-
第二節 法相學統之五種種性說法跟一乘觀念的會通
-
第三節 法寶和「密意」、「究竟」兩種一乘的判別
-
第四節 慧沼對法寶的一乘說法的斥難
-
第五節 結論
-
-
第七章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
-
第一節 印度經論的「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觀念
-
第二節 法相學統的「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即是增壽」說法
-
第三節 法寶對法相學統的「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即是增壽」說法的評難
-
第四節 慧沼對法寶的評難的反難
-
第五節 結論
-
-
第八章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真如所綠綠種子問題
-
第一節 《瑜伽師地論》的真如所緣緣種子觀念
-
第二節 真如所緣緣種子觀念的異釋和法相學統的說明
-
第三節 法寶對真如所緣緣種子和相關觀念的申釋
-
第四節 慧沼對法寶的真如所緣緣種子釋義的斥難
-
第五節 結論
-
-
第九章 理、行兩種佛性說法的形成和演變
-
第一節 地論師與理、行兩種佛性說法的形成
-
第二節 法相學統的種性理論和理、行兩種佛性涵義的轉變
-
第三節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中有關理佛性、行佛性的論議(一)-靈潤、神泰和義榮
-
第四節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中有關理佛性、行佛性的論議(二)-法寶和慧沼
-
第五節 結論
-
-
第十章 法藏的佛性思想
-
第一節 從法藏對兩種大乘的評述看他在初唐時期佛性論爭中所持立場
-
第二節 判教與佛性-各種種性說法的判別
-
第三節 五種種性說法的改造和全分有性思想的發揚
-
第四節 二乘迴心-定性二乘觀念的改造
-
第五節 一闡提觀念的分位解釋和佛性通遍非情的主張
-
第六節 結論
-
-
第十一章 天台學統的佛性思想
-
第一節 智顓的佛性思想
-
第二節 湛然的佛性思想
-
第三節 結論
-
- 輯錄論文出處一覽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