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研究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15117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大乘起信論》是難得一見的經典,言簡意賅,文辭優美,無論佛法正知見及實踐修行均有深入探討。

◎《大乘起信論》為一本能夠引起眾生「信仰大乘」的重要典籍,尤其經法藏大師以《義記》及《別記》二書,加以深入發揮闡述,益見大乘正知正見之發露。
◎藍傳盛醫師再援引法藏大師二書對《大乘起信論》做現代研究與詮釋,能引導現代初學進入大乘佛法。

《大乘起信論》對漢傳佛教影響巨大,
主要闡述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
對中國八大宗之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禪宗等影響至為深遠,
同時也提出與唯識宗不同的心識看法及熏習見解,
另外,也體現了部分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的宗旨。

《大乘起信論》歷代註疏甚多,其中
唐朝法藏法師又稱賢首國師、華嚴三祖,
其所著《起信論義記》與其餘二書被合稱為《起信論三疏》,
為研究《大乘起信論》必讀必修。

今藍傳盛醫師將其研究心得,
以白話曉暢的語言,對重點提綱挈領,
對您進入《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教頗有助益。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174.pdf
  • 序言
  • 第一部分 大乘起信論義記
    • 第一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一
      • 第一節、法藏序文
      • 第二節、開十門
    • 第二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二
      • 第一節、開十門
      • 第二節、說有五分
    • 第三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三
      • 第一節、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 第二節、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 第三節、覺與不覺
    • 第四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四:顯示正義
      • 第一節、不覺三種相
      • 第二節、境界緣復生六種相
      • 第三節、無明能生一切染法
      • 第四節、覺與不覺的同相、異相
      • 第五節、心、意、意識
      • 第六節、無明
      • 第七節、染心
      • 第八節、生滅相
    • 第五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五研究
      • 第一節、四種法熏習
      • 第二節、真如自體相及真如用
      • 第三節、隨順入真如門
    • 第六章、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
      • 第一節、對治邪執
      • 第二節、分別發趣道相
    • 第七章、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七
      • 第一節、修行信心分
      • 第二節、勸修行利益分
  • 第二部分 大乘起信論別記
    • 一、釋題目
      • (一)辨名有四
      • (二)明體性有二:無分別智及真如為體
      • (三)業用有二
    • 二、頌中敬意
    • 三、佛寶中義
    • 四、法寶中藏義
    • 五、用大唯善義
    • 六、覺不覺義
      • (一)開義:
      • (二)由起者
      • (三)諸義相由(和合)
    • 七、隨染二相義
      • (一)此二相各受染
      • (二)此二相俱隨自染而起
      • (三)二相俱隨他染
    • 八、釋本覺義
      • (一)覺察義
      • (二)覺照義
    • 九、本有修生義
    • 十、生滅因緣中七科義
    • 十一、生滅中一科義
    • 十二、染法熏中四科義
    • 十三、淨法熏中七科義
    • 十四、略科文
    • 十五、分別發趣中四種發心義
    • 十六、科釋正行義
    • 十七、色心不二中一義
    • 十八、釋賴耶識有惑義
    • 十九、如來藏中恒沙功德義
      • (一)建立者。曲有四義
      • (二)顯義分齊門
      • (三)以因屬果
    • 二十、生滅、不生滅和合成梨耶義
      • (一)分相門
      • (二)融攝門
    • 二十一、九相義
      • (一)釋名者。有業相、能見相、能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 (二)言體性者
      • (三)生起次第者
      • (四)約識分別者
      • (五)約惑者
      • (六)滅位者
      • (七)配攝者
    • 二十二、真如二義
    • 二十三、智淨不思議相義
      • (一)釋名者
      • (二)出體者
      • (三)約體用分別者
      • (四)約染淨分別者
      • (五)約二利分別者
      • (六)三身分別者
      • (七)四智分別者
      • (八)二智分別者
      • (九)本末者
      • (十)因緣所起分別者
    • 二十四、覺體相中四鏡義
      • (一)釋名
      • (二)出體者
      • (三)生起次第者
      • (四)約染淨分別者
      • (五)約因果分別者
      • (六)相對分別者
      • (七)對智淨等分別者。本覺隨染有智淨及不思議業
      • (八)以約三佛性分別者
      • (九)約喻分別者
      • (十)約體相用三大分別者
    • 二十五、始本相依文
    • 二十六、染法熏習中無明妄心各有二義
      • (一)無明細者
      • (二)無明粗者
      • (三)染心粗細各二義。准無明取之
      • (四)妄境界
    • 二十七、淨分緣起中有四句義
    • 二十八、生滅門中真妄緣起義
      • (一)真如四義者
      • (二)無明四義者
    • 二十九、法身義
      • (一)初釋名者
      • (二)體性者
      • (三)生因者
      • (四)業用者
    • 三十、真妄心境四句義
      • (一)約「情有」心境。情有「遍計所執」去執有無。情有即是妄心,所對的境當然是妄有無
      • (二)約「法有」心境。法有即依法之「法性」看有無。法有即是真如心,所對的境當然是真如境
      • (三)以「情就法」說。雖以情執之心觀境,但其所觀境是「理無」
      • (四)以「法就情」說。雖境是「理無」,但卻情執為「理無」
    • 三十一、二諦無礙義
      • (一)約喻者
      • (二)就法說者
    • 三十二、諦義
      • (一)開合者
      • (二)理事相即不相即
    • 三十三、染淨義
      • (一)不善法雖違真,也不見得全是幻不善
      • (二)又三細六粗,應作四句
      • (三)又約三細六粗相配者
      • (四)又交絡作四句
    • 三十四、如來藏
    • 三十五、四謗章
      • (一)增益謗
      • (二)損減謗
      • (三)相違謗
      • (四)戲論謗
  • 第三部分 問題研究
    • 一、大乘起信論的真偽
      • (一)作者的真偽
      • (二)譯者的真偽
      • (三)印順大師的觀點
    • 二、真如緣起的三大難
      • (一)真妄別體之難
      • (二)真前妄後之難
      • (三)悟後卻迷之難
    • 三、無明厚薄有無論
    • 四、大乘起信論的地位及其影響
      • (一)大乘起信論的地位
      • (二)大乘起信論對中國佛教各宗的影響
    • 五、大乘起信論的註疏
      • (一)印度
      • (二)中國
      • (三)日本
    • 六、大乘起信論的體相用三大論
      • (一)體大: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
      • (二)相大: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
      • (三)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善因果
    • 七、本論法數與修行位階
      • (1)本論有五分
      • (2)造論八因緣
      • (3)立義分總說摩訶衍,有二義:法及義
      • (4)摩訶衍體相用
      • (5)解釋分有三種
      • (6)心真如門:離言真如、依言真如
      • (7)修行位次
      • (8)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
      • (9)三定聚
      • (10)始覺四位
      • (11)根本不覺、枝末不覺、本覺、始覺
      • (12)真如的體相用
      • (13)本覺有隨染及性淨二種
      • (14)不覺生三種細相
      • (15)有境界緣(外六麈境及內我法執惑)生六種粗相 .
      • (16)生住異滅四相
      • (17)心、意、意識
      • (18)始覺四相
      • (19)染心有六種
      • (20)真如根本智與世間自然業智
      • (21)分別生滅相有粗細二種
      • (22)四種法熏習
      • (23)真如的自體、相、用
      • (24)對治邪執分:離於我則無邪執
      • (25)分別發趣道相分
      • (26)粗細惑與我法執
      • (27)三種發心: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
      • (28)信成就發心發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 (29)發心修行四種方便行
      • (30)菩薩發心有三種心微細相:真心、方便心、業識心
      • (31)根本智、後得智、一切種智
      • (32)修行信心分
      • (33)真如三味與一行三味
      • (34)修行三味之十種利益
      • (35)止觀之缺失
      • (36)止觀並用
    • 八、大乘起信論的熏習
      • (一)與唯識宗熏習之異同
      • (二)染法熏習
      • (三)淨法熏習
    • 九、大乘起信論的心識論
      • (一)眾生心
      • (二)心、意、意識
      • (三)與唯識宗心識論之不同
      • (四)與其他各宗心識論之比較
      • (五)阿賴耶識的染淨
    • 十、大乘起信論的生滅與不生滅論
      • (一)不生滅
    • 十一、大乘起信論的真如與如來藏
      • (一)離言真如與依言真如
      • (二)真如的體相用
      • (三)真如與如來藏及法身
      • (四)真如與不覺、本覺、始覺
      • (五)真如與無明
      • (六)真如與佛性
    • 十二、大乘起信論的三身論
      • (一)起信論的三身說
      • (二)其他各宗的三身看法
    • 十三、大乘起信論的智論
      • (一)起信論的智論
      • (二)唯識宗的智論
    • 十四、大乘起信論的修行
      • (一)四信心
      • (二)三種發心
      • (三)五行
      • (四)念佛法門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