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道德自由涉及認知與選擇的能力,人可以自覺和反思人性,同時能夠選擇是否順著人性而行。
孔、孟人性論洞察人心的特色,肯定人具有思與不思、操存舍亡、實踐人性與否的自由,使人能夠塑造自我、建立人格與尊嚴,同時讓責任與修養不至於失所憑依,然而,選擇的自由也造成風險,警示人隨時都有犯錯的可能性。
本書借用當代環繞自由意志所展開的討論重新解析先秦儒家哲學,尤其聚焦於孔子、孟子的人性論,藉以檢查他們的人性論於今日是否仍能站得住腳,同時探索傳統對孔、孟人性論之詮釋中,是否有使人難以厭服處。
孔、孟人性論洞察人心的特色,肯定人具有思與不思、操存舍亡、實踐人性與否的自由,使人能夠塑造自我、建立人格與尊嚴,同時讓責任與修養不至於失所憑依,然而,選擇的自由也造成風險,警示人隨時都有犯錯的可能性。
本書借用當代環繞自由意志所展開的討論重新解析先秦儒家哲學,尤其聚焦於孔子、孟子的人性論,藉以檢查他們的人性論於今日是否仍能站得住腳,同時探索傳統對孔、孟人性論之詮釋中,是否有使人難以厭服處。
-
上部
-
導論
-
第一節 中西思維方法的相遇
-
第二節 自由的幾種陣營
-
第三節 孔孟哲學中的「被決定者」
-
第四節 其他選擇的可能性、行為者性與責任的問題
-
-
第一章 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天人關係的二面性——以孔子哲學為基礎
-
第一節 「知天命」作為統治階層專權
-
第二節 「天命」轉化為「命運」
-
第三節 所有人皆可知的天命
-
第四節 人與天的疏離關係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二章導論
-
第二章 孔子的使命觀與命運觀的相容問題
-
第一節 西周晚期命運觀的成因
-
第二節 《論語》中「命運」的決定力
-
第三節 行動的本質
-
第四節 孔子的使命觀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三章導論
-
第三章 孔子意志理論的當代詮釋
-
第一節 欲求意志與決定
-
第二節 理性意志與迷惑
-
第三節 理性意志與自我譴責
-
第四節 結語
-
-
第四章導論
-
第四章 孔子人性論的成立與詮釋
-
第一節 孔子人性論對古代文獻的傳承
-
第二節 後天學習的影響
-
第三節 《四書章句集注》對孔子人性論的詮釋問題
-
第四節 結語
-
-
-
下部
-
第五章導論
-
第五章 孟子哲學中的自我與自由
-
第一節 孟子論生命整體
-
第二節 孟子如何看待自我與自由
-
第三節 孟子對性善的理解
-
第四節 心的作用與選擇的自由
-
第五節 結語
-
-
第六章導論
-
第六章 孟子人性論中的自由與責任
-
第一節 《孟子》中所見四種人性論
-
第二節 孟子對人類社會既成事實的觀察
-
第三節 性善論中的自我譴責、規範與懲罰
-
第四節 決定論、自發性與責任問題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七章導論
-
第七章 孟子哲學中的自由與修養
-
第一節 不動心與心之主動性
-
第二節 浩然之氣的培養與退步
-
第三節 人心墮落的可能性
-
第四節 自由與德行修養間的拉鋸
-
第五節 結語
-
-
第八章導論
-
第八章 孟子人性論中的自由與命運
-
第一節 作為潛能與傾向的人性
-
第二節 自由與使命的建立
-
第三節 使命與命運之間的張力與超越
-
第四節 結語
-
-
結論
-
徵引文獻
-
附錄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的提出背景分析
-
第一節 會通中國思想與基督宗教時期
-
第二節 對基督宗教中惡的來源問題之理解
-
第三節 人性向善論的提出
-
第四節 餘論:理論的完善
-
參考文獻
-
-
後記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