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43257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明代文獻的搜集整理是當今學術界焦點之一,本書以近三章篇幅討論錢緒山、劉汋對王陽明與劉蕺山文獻整理之貢獻,與《明儒學案》賈本的價值。其餘篇章屬於思想研究,分為兩個主題,一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王陽明在明代中期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的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與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而成為心學開展的背景。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王龍溪早慧脫俗,他們都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發展其學術精髓。另一主題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理解蕺山,對蕺山遺著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修正採用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在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 前言
  • 第一章 王陽明與當時程朱學者的交遊
    • 一、前言
    • 二、陽明與當時程朱學者之往來論學
      • (一)婁諒
      • (二)陳鳳梧、吳世忠、徐守誠
      • (三)潘府
      • (四)汪循
      • (五)汪俊
      • (六)張岳
    • 三、結語
  • 第二章 徐愛、董澐對陽明思想的學習與開展
    • 一、前言
    • 二、王門顏子徐愛的學思
      • (一)短暫而燦爛的一生
      • (二)本心的回歸
      • (三)人心疵病的分析
    • 三、詩人哲學家董澐的進展
      • (一)董澐之學的三變
      • (二)三變中的一貫
    • 四、結語
    • 附錄:關於《湖海集》
      • 〈關於《湖海集》〉補證 簡錦松
  • 第三章 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
    • 一、前言
    • 二、錢緒山思想概述
      • (一)錢緒山思想的重要轉折
      • (二)錢緒山對江右王門的諍論
      • (三)錢緒山與王龍溪主張的異同
      • (四)錢緒山的「誠意」之學
    • 三、錢緒山對陽明相關文獻的整理
      • (一)《陽明文錄》、《文錄續編》的編輯
      • (二)《陽明年譜》的撰寫
      • (三)《傳習錄》卷下的編輯
    • 四、結論
  • 第四章 王龍溪〈《大學》首章解義〉考釋
    • 一、前言
    • 二、〈《大學》首章解義〉全文
    • 三、〈《大學》首章解義〉著作時間考證
    • 四、〈《大學》首章解義〉相關文獻考述
    • 五、〈《大學》首章解義〉義理,附論〈天泉證道記〉
    • 六、結論
  • 第五章 四庫全書本《劉子遺書》、《劉蕺山集》考
    • 一、前言
    • 二、董瑒編《全書》以前的蕺山文集稿本
    • 三、四庫全書本《劉子遺書》的定位
    • 四、四庫全書本《劉蕺山集》的定位
      • (一)《全書》與《劉蕺山集》異文比對
      • (二)綜合觀察
    • 五、結語
    • 附錄 關於《劉子遺書》的版本
  • 第六章 劉蕺山思想的演變—以劉汋編《學言》、《年譜》為中心
    • 一、前言
    • 二、從主敬到慎獨
    • 三、從慎獨到誠意—五十九歲丙子京邸《獨證篇》
      • (一)心性關係與慎獨
      • (二)誠意與良知
      • (三)喜怒哀樂
    • 四、主體性形上學的確立
      • (一)太極本無極
      • (二)心與意、心與性
      • (三)中和之氣
    • 五、學問只有一個工夫—六十六歲的《存疑雜著》
    • 六、結論
  • 第七章 劉蕺山與黃梨洲思想的比較─以性善論為中心
    • 一、前言
    • 二、劉蕺山論性善與工夫
      • (一)〈謁孟廟〉十首
      • (二)〈孔孟合璧〉與〈聖學喫緊三關〉
      • (三)〈證人社語錄〉與諸〈說〉
      • (四)〈原旨〉與〈證學雜解〉
    • 三、黃梨洲對劉蕺山的繼承與轉化
      • (一)性善論
      • (二)傳承與創造
    • 四、結論
  • 第八章 黃梨洲思想通論
    • 一、前言
    • 二、理氣心性一元
    • 三、性善與人欲
    • 四、未發工夫
    • 五、格物與心無本體
    • 六、結論
  • 第九章 黃梨洲《明儒學案》異本考
    • 一、黃梨洲《明儒學案》異本略述
    • 二、鄭本、賈本次序不同的問題
    • 三、賈本、鄭本內容差異的問題
    • 四、《明儒學案》的編纂與流傳的問題
    • 五、結語
    • 附錄:《明儒學案》鄭本補
  • 第十章 惲日初的思想及其背景
    • 一、前言
    • 二、惲日初的學派屬性—從誠意詮釋說起
    • 三、惲日初對高景逸、劉蕺山的折衷
      • (一)悟修兼重
      • (二)高、劉詮釋中的格物傾向
    • 四、惲日初的格物說
      • (一)由器入道
      • (二)格物與實踐
    • 五、惲日初格物說的生活背景
      • (一)學習的背景與經歷
      • (二)節義
      • (三)藝術
    • 六、結語
  • 附錄
    • 人物索引
    • 概念索引
    • 明紀年表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