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精靈
讓王子精靈法則,幫助這個精靈獲得滋養與茁壯,活出生命的智慧與洞見
古人將思想家尊稱作「子」,心學宗師王陽明先生曾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因此,「王子精靈法則」就是指陽明先生談良知的觀念脈絡,其實就是將陽明心學稍加變化的異稱。心學是種深具辯證意義的思想,其汲取儒家的特徵卻反對儒家的教條,更是中國在明朝結束前最後一股深具原創性的思潮,這本書是自這股原創性思潮沒落後,歷經清末民初至今的思想變局,四百餘年來重新詮釋與推演心學的鉅著。
陳復撰寫《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並不是在從事「古籍今註今譯」的訓詁工作,而是從真實生活在華人社會的角度出發,來談如何修心養性做工夫。如果你已經發現人只活在自我意識裡產生的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人與四大關係裡(天,人,物,我)的各種撕裂與隔閡,並發現世間有個更高於自我意識的存在,希望能不帶有宗教色彩的認識真知與活出真如。這份來自心靈的企望,會使得你很適合閱讀這本書。遨遊於盈滿智慧與創新思維的文字間,要不仔細琢磨每篇內容,或有時隨手翻開一篇刺激思考,應該都會開卷有益。
延伸閱讀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蔡璧名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楊儒賓
《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呂妙芬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許倬雲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王汎森
讓王子精靈法則,幫助這個精靈獲得滋養與茁壯,活出生命的智慧與洞見
古人將思想家尊稱作「子」,心學宗師王陽明先生曾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因此,「王子精靈法則」就是指陽明先生談良知的觀念脈絡,其實就是將陽明心學稍加變化的異稱。心學是種深具辯證意義的思想,其汲取儒家的特徵卻反對儒家的教條,更是中國在明朝結束前最後一股深具原創性的思潮,這本書是自這股原創性思潮沒落後,歷經清末民初至今的思想變局,四百餘年來重新詮釋與推演心學的鉅著。
陳復撰寫《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並不是在從事「古籍今註今譯」的訓詁工作,而是從真實生活在華人社會的角度出發,來談如何修心養性做工夫。如果你已經發現人只活在自我意識裡產生的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人與四大關係裡(天,人,物,我)的各種撕裂與隔閡,並發現世間有個更高於自我意識的存在,希望能不帶有宗教色彩的認識真知與活出真如。這份來自心靈的企望,會使得你很適合閱讀這本書。遨遊於盈滿智慧與創新思維的文字間,要不仔細琢磨每篇內容,或有時隨手翻開一篇刺激思考,應該都會開卷有益。
延伸閱讀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蔡璧名
《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楊儒賓
《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呂妙芬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許倬雲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王汎森
- 封面
- 自序:活出你生命裡的精靈
- 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
- 1 聖佛不該兩斷
- 2 禮敬陽明先生
- 3 網路同樣能行善
- 4 攜家帶眷養心性
- 5 拯救天人的第一義
- 6 心學不彰的原因
- 7 奇怪的上師
- 8 跟陽神祈禱
- 9 不能讓懶病作祟
- 10 擱置名詞的爭論
- 11 禍福相倚學心學
- 12 精神的高壓與倦怠
- 13 孩子就是我們的弟子
- 14 世人受苦不冤枉
- 15 聖人愛作夢
- 16 什麼都不奇怪
- 17 禮儀在散發能量
- 18 大信良知不應酬
- 19 大膽承當不由己
- 20 成聖的密碼
- 21 心學煉金術
- 22 儒家的神仙
- 23 天天如實靜坐
- 24 事業要有心性做基底
- 25 王陽明被詆毀
- 26 殺人要割咽喉
- 27 不能馳騁於獸性
- 28 拜師學習的要義
- 29 性愛很正常
- 30 乾坤由我在
- 31 活著不要浪費時間
- 32 人淨是痴狂於鬼怪
- 33 重新估量世間的價值
- 34 沒有人不能被感化
- 35 共同練存在
- 36 真正的夫子
- 37 講良知來殺良知
- 38 無著落裡,有存在
- 39 誠意是萬教公法
- 40 不斷刺激感官
- 41 陽明先生的心學家風
- 42 自性無法被頂禮
- 43 公開私生活
- 44 人生不要如意
- 45 寧可沒出息
- 46 什麼都聽不見
- 47 交出個人意識
- 48 願打與願挨的關係
- 49 神州到處有先知
- 50 寶珠照玻璃
- 51 真理並不是真知
- 52 寶珠蛻變出舍利子
- 53 聖人不是人
- 54 心學就是意識學
- 55 世事不過就是個騙局
- 56 狼人,或狼人的孩子
- 57 有血性的家人
- 58 老實纔能攀高峰
- 59 只有宇宙在意識
- 60 社會不可能改革
- 61 兩種「致良知」
- 62 不要愛說話
- 63 虧德損善的效應
- 64 給人幸福的觀念
- 65 打開心靈的象限
- 66 心學善惡六觀法
- 67 良知會給出愛的能量
- 68 教人做聖人
- 69 洪爐點雪的冥想
- 70 讓生命慷慨互賴
- 71 腦結石擠出來砸人
- 72 真理不如真情
- 73 愛就是本體的發作
- 74 生活瑣事裡留神
- 75 再見!梁日孚
- 76 有誠身,沒法身
- 77 主考官的真心話
- 78 根本不需要戴眼鏡
- 79 吃喝玩樂數不盡
- 80 體會自己的生命密碼
- 81 天下同福的觀念
- 82 人如果有成見
- 83 兩種自私自利的人
- 84 誤認自己已經是聖賢
- 85 心底充滿著妒忌
- 86 給我一個支點
- 87 身外的麻煩事
- 88 未曾悟道的癥結
- 89 你是我的兄弟
- 90 無上的榮譽
- 91 糊塗的哲學愛好者
- 92 心學認識論
- 93 中華文化不能復興
- 94 當政府成為大巢穴
- 95 大慈悲的殺生
- 96 心裡沒有鬼
- 97 不覺眼淚都流出來
- 98 活在張狂裡
- 99 悟道的滋味
- 100 行腳朝聖數千里
- 101 怪人在作怪
- 102 悟後無六經
- 103 父親的遺言
- 104 招搖撞騙的幌子
- 105 沒有異性愛自己
- 106 自己思想的頭號囚犯
- 107 開悟者的第一課
- 108 儒家的本懷
- 109 智慧沒有敵人
- 110 中天閣的星空
- 111 悟境的拔高來自苦難
- 112 至大至闊的人文精神
- 113 本體無善不作
- 114 生命無法自外於生命
- 115 細查天理的脈絡
- 116 確認出存在
- 117 當東海老人遇見夫子
- 118 拒絕偶像崇拜
- 119 寶貴的明珠
- 120 良知會感應著環境
- 121 聖學最高段的見解
- 122 來日與你再相見
- 123 心性的驗證與琢磨
- 124 快樂是心靈的本體
- 125 心靈即是天理
- 126 去人欲,存天理
- 127 心靈是個大存有巢
- 128 成聖的起點來自背叛
- 129 平安的道域
- 130 心性的循環論證
- 131 隱藏自己的私意
- 132 我從來不會性愛
- 133 心學的結聖胎
- 134 心學要解決的難題
- 135 棄置有漏的精神軀殼
- 136 心靈的偉大復興
- 137 真理無路可循
- 138 生命底層的存在
- 139 看清你自身就是諦念
- 140 生前悟道與死前悟道
- 141 我的生就是在朝向死
- 142 心靈本來無善無惡
- 143 在世間大死幾回
- 144 由死亡這個終點回看
- 145 解開「四句教」的奧祕
- 146 我們都是啞子
- 147 恢復心性的傳統
- 148 反智主義的思維
- 149 女人不是生育的工具
- 150 帶著情感的領悟
- 151 受困於知識的驕傲
- 152 精準拿捏人情的學問
- 153 領悟心性的鑰匙
- 154 對內在自甘於無知
- 155 騎著驢子在尋覓驢子
- 156 心靈妄念同樣是光照
- 157 事上磨練是意上磨練
- 158 心學只是個實踐哲學
- 159 心學無法學習
- 160 自性技藝學
- 161 心學伏羲氏
- 162 接納身體不是私欲
- 163 事上磨煉的冥契經驗
- 164 人身本質為道身
- 165 忘記身體來感應良知
- 166 自我意識的瓶頸
- 167 身體是最真實的道場
- 168 完整的我們
- 169 觀察意念的三個次第
- 170 天情的外殼是天理
- 171 承認喜怒哀樂的存在
- 172 心靈就是神靈
- 173 貫通晝夜的道理
- 174 乾坤萬有基
- 175 跟天掛個號
- 176 心體的自在坦露
- 177 情緒的奴隸
- 178 生命裡的唯一要緊事
- 179 偉大的弟子
- 180 造化的精靈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