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有無論,是王陽明哲學的重要基礎,他「以有合無」的新論,詮釋如何處理有之境界與無之智慧的對立與關聯?理解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無」智慧與境界,是研究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問題;王陽明明確肯定《金剛經》「應無住而生其心」的思想,把禪學的「無」容納入儒學中,成為盡性至命過程中不可少的身心條件。
本書的主旨便是探討它如何使禪宗的菁華,得以有機地結合到儒家之中,從而呈現出整個宋明理學的內在線索和課題,以確實定位王陽明哲學的貢獻。
本書的主旨便是探討它如何使禪宗的菁華,得以有機地結合到儒家之中,從而呈現出整個宋明理學的內在線索和課題,以確實定位王陽明哲學的貢獻。
- 《有無之境》台版自序/陳來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有我與無我
-
第二節 戒慎與和樂
-
第三節 理性與存在
-
-
第二章 心與理
-
第一節 心即理說的提出
-
第二節 心即理說的內涵
-
第三節 心即理說的詮釋
-
第四節 心即理說的矛盾
-
-
第三章 心與物
-
第一節 心與意
-
第二節 意與事
-
第三節 心與物
-
第四節 心物同體
-
-
第四章 心與性
-
第一節 未發與已發
-
第二節 心之本體
-
第三節 心與性
-
-
第五章 知與行
-
第一節 知行合一的內容
-
第二節 知行合一的宗旨與工夫
-
第三節 知行合一的分析
-
-
第六章 誠意與格物
-
第一節 《大學》古本與古本序
-
第二節 誠意
-
第三節 格物與格心
-
第四節 格物之辯
-
第五節 《大學問》的格物說
-
-
第七章 良知與致良知
-
第一節 致良知說的提出
-
第二節 良知
-
第三節 致良知
-
第四節 從格物到致知
-
-
第八章 有與無
-
第一節 天泉證道
-
第二節 無善無惡
-
第三節 心體與性體
-
第四節 儒與佛
-
第五節 有與無
-
第六節 嚴灘問答
-
-
第九章 境界
-
第一節 有無之境
-
第二節 無我為本
-
第三節 狂者胸次
-
第四節 與物同體
-
-
第十章 工夫
-
第一節 工夫之內外本末
-
第二節 工夫之有無動靜
-
-
第十一章 結語
-
第一節 早年歷程
-
第二節 中歲教法
-
第三節 晚年化境
-
第四節 身後流變
-
-
第十二章 附考
-
第一節 年譜箋證
-
第二節 續編書札考
-
第三節 越城活動考
-
第四節 著述辨疑
-
- 附錄一 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
- 附錄二 陽明年表要略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457/345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