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不能經由打倒傳統而獲得,
只能在傳統經由創造的轉化而逐漸建立起一個新的、有生機的傳統時
才能逐漸獲得。
《思想與人物》收錄林毓生教授自1970年代開始撰寫的一系列專題文章,為當時的中文世界,帶來深具啟發的觀點,也引起社會廣泛的注目與討論。在這本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中,他不斷探問:「為什麼在中國實現多元化的自由主義是那麼艱難?」
為了回應這個問題,他以嚴謹的態度與手法,細緻地詮釋諸如人文、理性、自由與權威等基本觀念,也從比較思想史的角度,探討五四激烈反傳統主義的歷史成因與涵義,以及道德保守主義的歷史困境。
他從歷史的層次,肯定五四運動所楬櫫的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目標;卻也從哲學的層次,對五四思想的實質內容與思想方式作出嚴格的批評,進而對中國思想現代化的歷程提出深刻的反省。在近半世紀後的今天讀來,這些文字依舊別具洞見,充滿著豐沛的能量與生命力。
只能在傳統經由創造的轉化而逐漸建立起一個新的、有生機的傳統時
才能逐漸獲得。
《思想與人物》收錄林毓生教授自1970年代開始撰寫的一系列專題文章,為當時的中文世界,帶來深具啟發的觀點,也引起社會廣泛的注目與討論。在這本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中,他不斷探問:「為什麼在中國實現多元化的自由主義是那麼艱難?」
為了回應這個問題,他以嚴謹的態度與手法,細緻地詮釋諸如人文、理性、自由與權威等基本觀念,也從比較思想史的角度,探討五四激烈反傳統主義的歷史成因與涵義,以及道德保守主義的歷史困境。
他從歷史的層次,肯定五四運動所楬櫫的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目標;卻也從哲學的層次,對五四思想的實質內容與思想方式作出嚴格的批評,進而對中國思想現代化的歷程提出深刻的反省。在近半世紀後的今天讀來,這些文字依舊別具洞見,充滿著豐沛的能量與生命力。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次
- 自序
-
一
-
中國人文的重建
-
什麼是理性
-
論自由與權威的關係
-
再論自由與權威的關係
-
-
二
-
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兼論五四精神、五四目標、與五四思想
-
五四時代的激烈反傳統思想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前途
-
論梁巨川先生的自殺——一個道德保守主義含混性的實例
-
-
三
-
「開放心靈」的認識與了解——對「五四」中西文化接觸的反省
-
一些關於中國文化與文學的意見
-
超越那沒有生機的兩極
-
不以考據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
-
民主自由與中國的創造轉化
-
一個培育博土的獨特機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兼論為什麼要精讀原典?
-
-
四
-
殷海光先生一生奮鬥的永恆意義
-
在轉型的時代中一個知識分子的沉思與建議——為紀念先師殷海光先生逝世十周年而作
-
海耶克教授
-
學術工作者的兩個類型
-
-
五
-
鍾理和、《原鄉人》與中國人文精神
-
黃春明的小說在思想上的意義
-
如何做個政治家?——為祝賀新生代台北市議員當選而作
-
面對未來的關懷
-
論民主與法治的關係
-
-
附錄
-
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林毓生對話錄——一些關於中國近代和現代思想、文化與政治的感想
-
翰墨因緣念殷師——《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代序
-
羅素自述 羅素著.林毓生譯
-
中國與西方文明之比照 羅素著.林毓生譯
-
- 索引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