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進入現代,碰到西方文明引發的全球性現代化浪潮,即有現代化轉型的問題,政治現代化是整體現代化方案的重要一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成立的中華民國受到十八世紀歐美現代思潮影響甚大,但這個突破帝制中國兩千年的新國體實乃建立在中西兩種現代性思潮混合的基礎上,雙源匯流而成。締造民國的兩大領袖孫中山與梁啟超持的都是中西混合現代性的立場。
本書是《思考中華民國》的先行著作,「中國現代性的黎明」意指中華民國體制所凝聚的中國現代性有傳統文化的養分。本書主張宋明理學,尤其從陽明學到十七、八世紀之交的道體論儒學,它們提供了中國現代民主政治基礎的有力因素:道統與政統分權並具指導地位的架構;良知作為人人皆有的政治主體之基礎;文學思潮植基於兼具個性解放與倫理內涵的情教上;三教論倡導儒教與其他宗教共存共榮。這些現代化議題的前身不見得能「開出」現代的民主政治,這片土地吸收了新的思想。隨著西方現代化思潮的傳入,這些中華文化傳統的元素被喚醒,並與新的思想交匯融合,進一步增強了二十世紀以後中國現代性的發展。兩股思潮匯聚,彼此轉化,終於形成嶄新中華文明之政治體制。
本書是《思考中華民國》的先行著作,「中國現代性的黎明」意指中華民國體制所凝聚的中國現代性有傳統文化的養分。本書主張宋明理學,尤其從陽明學到十七、八世紀之交的道體論儒學,它們提供了中國現代民主政治基礎的有力因素:道統與政統分權並具指導地位的架構;良知作為人人皆有的政治主體之基礎;文學思潮植基於兼具個性解放與倫理內涵的情教上;三教論倡導儒教與其他宗教共存共榮。這些現代化議題的前身不見得能「開出」現代的民主政治,這片土地吸收了新的思想。隨著西方現代化思潮的傳入,這些中華文化傳統的元素被喚醒,並與新的思想交匯融合,進一步增強了二十世紀以後中國現代性的發展。兩股思潮匯聚,彼此轉化,終於形成嶄新中華文明之政治體制。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序言
- 目次
-
導論 龍場一悟——良知學的登場
-
一、前言:晚明、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
-
二、新格致說的出現
-
三、撒手懸崖,生死一搏
-
四、氣湧情熱的良知
-
五、結語:畸人的歷史效應
-
-
第一章 當代中國的黎明——晚明儒學的解讀
-
一、前言:「晚明儒學」概念的出現
-
二、從「左派王學」到「資本主義萌芽說」
-
三、近代思維說
-
四、良知學轉出說
-
五、歷史的動力:資本萌芽?良知學轉向?
-
六、結語:納銜接於開出
-
-
第二章 良知的良能與不能——王陽明的實踐檔案
-
一、前言:紛歧的良知學
-
二、震霆烈曜:良知的體悟
-
三、「義外」的意義:兩種格致論的爭議
-
四、在纏良知的陽明家事
-
五、良知束手的平亂政績
-
六、結語:呼喚在世存有的客觀精神
-
-
第三章 花開散葉——良知學的分化與晚明文化思潮
-
一、前言:大星殞落後的陽明學世界
-
二、天泉證道與三教融會
-
三、良知本體監視下的鄉里實踐
-
四、庶民王學與師道
-
五、作用是性與情教
-
六、結語:從良知學到後良知學
-
-
第四章 三教別裁——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
-
一、前言:良知教的秘教訊息
-
二、鐵柱宮道士及其他異人的出現
-
三、臨清的恍見一翁事件
-
四、榮格與智慧老人的遭遇
-
五、三教論下的智慧老人原型
-
六、結語:「異人」的啟示
-
-
第五章 情歸何處——晚明情思想的解讀
-
一、前言:一情兩路
-
二、陽明學的情之解放作用
-
三、王龍溪與江右學人的超越之情
-
四、泰州學派與晚明文風
-
五、李卓吾與情欲論述
-
六、晚明新興文學中的情論
-
七、從情論到情教
-
八、結語:一場幫助教化的情欲革命
-
-
第六章 道勢相抗——道統思維的挫折與展開
-
一、前言:現代化源頭的良知學
-
二、朱子與道統論
-
三、龍場之悟:良知學的出現
-
四、出為帝王師:泰州學派
-
五、道脈如何斷得:48東林學派的抗爭
-
六、無法突破的死結:君王專制
-
七、明夷之待:破碎山河後的省思
-
-
第七章 反抗原型——明鄭亡後無中國
-
一、前言:「開臺」的意義
-
二、明亡於何時
-
三、亡天下與清學抹殺論
-
四、最後的「天下」:明鄭二十三年
-
五、近世第一波的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
-
六、結語:臺灣的明鄭文化原型
-
-
第八章 明清之際儒學的現代性曙光
-
一、前言: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
-
二、知識與良知的斷續關係:再參「格物致知」公案
-
三、物的反思:質測與通幾
-
四、政道的呼籲:從吏治到政治
-
五、「明清之際」作為「清民之際」的詮釋學大地
-
六、結語:明夷、曙光與等待
-
- 結論 現代化工程仍在進行中
- 參考書目
- 人名索引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