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詩》教體系的萌芽與定型:歷史發展視野下的先秦兩漢《詩》教觀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 自序
-
導論
-
一、研究緣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結構組織
-
四、成書過程與後續發展
-
-
壹、傳世與出土文獻參照下的《詩》教歷史背景
-
一、前言:廣參史料以明周初歷史概況
-
二、周初史料仍以傳世文獻為主而出土文獻為輔
-
三、《大戴禮記》與簡文〈武王踐阼〉特重誠敬踐履的精神
-
四、《尚書》強調以德義理政的人文教化精神
-
五、《逸周書》施政強調「中和」的人文教化精神
-
六、結語:以《詩》為教有助於提升人文品質
-
-
貳、〈孔子詩論〉的雅頌觀源於《周禮》的樂教系統
-
一、前言:〈孔子詩論〉凸顯古代注重樂教的特性
-
二、《周禮》的樂教系統
-
三、〈孔子詩論〉「頌為平德」說的《周禮》樂教系統痕跡
-
四、深入宗廟祭祀詩內容以證實「頌為平德」的說法
-
五、〈孔子詩論〉的二雅說凸顯戰國時期《詩》教重德特色
-
六、結語:〈孔子詩論〉凸顯孔子正樂以復禮的用心
-
-
叁、〈邦(國)風〉中「風」的本義
-
一、前言:風體詩最富有生命力
-
二、「風」的本義始自八方風氣
-
三、從風、鳳、玄鳥與生殖的關係以見「風」的本義
-
四、從「風合以姤」到「牝牡相誘之風」
-
五、從帝女䔄草神話以見「夕言」的發展
-
六、從(夕言)的變化到「譌誘異性同類禽獸為謠」的發展
-
七、邦(國)風與歌謠的關係
-
八、結語:「風」多言男女風情
-
-
肆、〈孔子詩論〉總論對「風」體詩本義的承繼
-
一、前言:詩本於人情
-
二、從「以萬民所樂為己樂」呈現作詩者的本心
-
三、從「納物以呈現民性」彰顯風體詩的多元內容
-
四、從「本於人欲以察民俗」彰顯風體詩的實用功能
-
五、以「言文聲善」呈現「思無邪」的詩旨
-
六、結語:「風」詩之教本於人情義理
-
-
伍、文王德教典型的普遍化:以郭店儒簡中的文王形象為討論主軸
-
一、前言:「儀型文王」已成戰國時期的風潮
-
二、以「體道承命」展現文王「聖」的形象
-
三、以「親親愛民」展現文王「仁」的形象
-
四、以「敬君任賢」展現文王「義」的形象
-
五、以「居位盡職」展現文王「禮」的形象
-
六、以「屈伸有節」展現文王「智」的形象
-
七、《呂氏春秋》對文王德教典型的肯定與宣揚
-
八、結語:文王德教典型影響《毛詩序》的形成
-
-
陸、孟子在《詩》教體系中的地位
-
一、前言:孟子的《詩》教觀淵源
-
二、孔子以前的論《詩》觀念
-
表次附錄 表 6.1 季札觀覽周樂的評論
-
三、孟子承上啟下的「以意逆志」讀《詩》法
-
四、孟子的「知人論世」說影響《毛詩序》多附會史事
-
五、孟子「《詩》亡然後《春秋》作」影響《毛詩序》的美刺觀念
-
六、結語:孟子擁有《詩》教體系的重要席位
-
-
柒、荀子在《詩》教體系中的地位
-
一、前言:教化為人文之本
-
二、《詩》的整編已預設以教化為目的
-
三、從詩的特質探究《詩》可能擔負的教化功能
-
四、荀子的《詩》教觀
-
五、荀子下啟以《毛詩序》為本的《詩》教體系
-
六、結語:荀子位居《詩》教體系的樞紐位置
-
-
捌、《韓詩外傳》所勾勒的孔子《詩》教觀:兼論漢初《詩》教思想的變化
-
一、前言:前有所承的《詩》教淵源
-
二、以〈關雎〉之教為《詩》教思想的核心
-
三、標榜深入內裡以探求精微的《詩》教思想
-
四、《詩》教思想與禮樂活動相搭配
-
五、《詩》教思想與政治活動密切相關
-
六、漢初的《詩》教思想
-
七、結語:後有所續的《詩》教思想
-
-
玖、今本《毛詩序》成為《詩》教核心的歷史原因
-
一、前言:《毛詩序》的形成以歷史發展為溫床
-
二、西漢初的毛公難輯錄完成《毛詩序》
-
三、重新理解《後漢書》與《隋書》的《毛詩序》作者說
-
四、從「二南」特重后妃夫人之德論《毛詩序》成於東漢初
-
五、參照〈續列女傳〉與《後漢書》輔證《毛詩序》完成於東漢初
-
六、鄭玄作《毛詩傳箋》而《毛詩》大行於天下
-
七、結語:《毛詩序》因《毛詩》流行而成《詩》教核心
-
表次附錄 表 9.1 《毛詩序》十五國風的首序與續序
-
-
拾、鄭學意義下的大雅與頌體詩《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一、前言:鄭玄重視《毛詩序》的「國史」說而編《詩譜》
-
二、「國史」與詩旨記錄者的關係
-
三、公劉與公亶父時期詩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四、文武二王時期詩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五、成王時期詩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六、厲王時期詩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七、宣幽二王時期詩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八、自成類別的〈魯頌〉、〈商頌〉《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九、結語:愈早期的「國史」愈能掌握詩作的思想
-
表次附錄 表 10.1 《毛詩序》〈大雅〉的首序與續序
-
表次附錄 表 10.2 《毛詩序》三〈頌〉的首序與續序
-
-
拾壹、鄭學意義下的「正小雅」《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一、前言:「正小雅」與宴饗禮儀的關係最密切
-
二、鄭玄《詩譜》「正小雅」所屬世代的再思考
-
三、《儀禮》所見的「正小雅」《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四、《儀禮》未見的「正小雅」《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五、結語:宣王晚期詩的「國史」因故而有不甚貼切的詩旨
-
表次附錄 表 11.1 《毛詩序》「正小雅」的首序與續序
-
附錄 11.2 《儀禮》宴饗樂歌
-
-
拾貳、鄭學意義下的「變小雅」《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一、前言:鄭玄已懷疑「變小雅」缺厲王時期的詩作
-
二、厲王時期「變小雅」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三、宣王時期「變小雅」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四、幽王時期「變小雅」的《毛詩序》凸顯的《詩》教思想
-
五、結語:幽王時期的《毛詩序》因故而存在最多問題
-
表次附錄 表 12.1 《毛詩序》「變小雅」的首序與續序
-
-
結論
-
一、春秋時期前「詩言志」的《詩》教思想
-
二、戰國時期儒家注重德禮的《詩》教思想
-
三、西漢的《詩》教與政治史事更密切結合
-
四、東漢的《詩》教意在矯正女主干政的流弊
-
五、鄭玄作《毛詩傳箋》促使《毛詩序》成為《詩》教核心
-
- 徵引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