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平埔族岸裡社群作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除說明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策略性的治理部署與底層──「熟番」與「奸民」──的對應行動和反抗下,生成與轉化之外,同時試圖闡明國家權力在十九世紀時於前述常態治理體制之外兼行運用權變部署,「兼用經權」,利用漳泉客社群分類矛盾分化漢人社會,終至以權害經,造成民間武力的坐大與失控,以致殃及前者。
藉由探究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的生成與危機,作者釐清國家權力利用生番/熟番/漢人族群歧異、分帶隔離治理的策略部署,並說明其如何適得其反地造成十八世紀末臺灣史上最大的動亂:由沿山漢人界外私墾勢力發動的林爽文事件。藉由分析與三層制配套成形的番政變革,進入熟番社內,探究國家權力為達成與熟番族群的結盟策略而進行的收編和滲透,如何造成平埔族社會內部的階層分歧、內鬥以及裂解離散。
透過體制分析,本書首度為清代臺灣長程的社會變遷建構一主體性史觀。研究方法結合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頗具開創性與啟發性。對於官方史料(特別是宮廷檔案)以及民間公私藏古文書(以岸裡大社古文書為主)等龐大一手資料的整理與解讀,深入而且詳盡,使用QGIS繪製的歷史地圖亦極具參考價值。無疑將成為臺灣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藉由探究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的生成與危機,作者釐清國家權力利用生番/熟番/漢人族群歧異、分帶隔離治理的策略部署,並說明其如何適得其反地造成十八世紀末臺灣史上最大的動亂:由沿山漢人界外私墾勢力發動的林爽文事件。藉由分析與三層制配套成形的番政變革,進入熟番社內,探究國家權力為達成與熟番族群的結盟策略而進行的收編和滲透,如何造成平埔族社會內部的階層分歧、內鬥以及裂解離散。
透過體制分析,本書首度為清代臺灣長程的社會變遷建構一主體性史觀。研究方法結合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頗具開創性與啟發性。對於官方史料(特別是宮廷檔案)以及民間公私藏古文書(以岸裡大社古文書為主)等龐大一手資料的整理與解讀,深入而且詳盡,使用QGIS繪製的歷史地圖亦極具參考價值。無疑將成為臺灣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
第二十一章 「分類」與民間武力的失控:權變部署的萌生及其後果
-
一、「分類」作為一種治理部署
-
(一)權變部署的肇始:陳周全事件激發的「非常態性」治理部署芻議
-
(二)漳泉再度「起衅」:「第二次」漳泉分類械鬥?
-
(三)「一隅復鬥」:意外引爆的閩粵械鬥
-
(四)漳泉「夙怨」:隱匿的械鬥與累積的仇恨
-
(五)閩粵「搆釁」:居間少數角色的濫用?
-
(六)「兼用經權」與「體恤番丁,以資調遣」:權變部署下的常態體制
-
-
二、分類械鬥的質變
-
(一)「勸和」與「兵威」
-
(二)「乃真成分類矣」:變本加厲的分類械鬥
-
(三)另一「弄兵之漸」:演變成叛亂的分類械鬥
-
-
三、民間武力的解禁與失控:從分類到豪強
-
(一)地方豪強的崛起:捐軍餉、辦團練與民間武力的解禁
-
(二)民間武力的失控與互制
-
-
四、以權害經:「悔之已晚」的權變部署
-
-
第二十二章 屯番保留地的清釐與侵奪:番屯制的重張與疲落
-
一、屯租的保護與流失
-
二、「養贍租」的保護與流失
-
(一)養贍地原額的清還與撥補
-
(二)養贍租的回贖
-
-
三、調遣屯番與清釐屯地
-
-
第二十三章 債剝典佔與番業主的抵抗
-
一、債剝:債息的重擔
-
二、典佔:債主的佔管
-
三、讓利與止利
-
四、一九孔五公租的歸還與贖回
-
五、私口糧租的保護與流失
-
-
第二十四章 家變:社主的分家、內鬥與番業的流失
-
一、分家與家產體制
-
(一)分家析產:「大公小私」/「公私各半」的家產體制
-
(二)私業的分配
-
(三)公業的凝聚意識
-
-
二、家族內鬥與家業變典
-
(一)黑箱公租:明約不靈案
-
(二)霸收公租與爭產起釁:假印案
-
(三)變典家業
-
-
三、家族的分裂與債務的陷阱
-
-
第二十五章 漢人豪強的不馴與熟番產業的流失
-
一、清理漢債贖還番業:「讓利取贖」
-
二、勢豪的仇殺馘首與債主的橫暴逼勒
-
三、對抗債主的指標性控爭:舊社大由仁墾號控案
-
-
第二十六章 番業流失與遷移界外
-
一、遷移界外的驅力與集體策略
-
二、國家權力干預下的界外私墾
-
三、漢人動亂與埔里入墾規模的擴大
-
四、生番獻地與朝廷的推拒
-
五、界外土地利益的爭奪與重安排
-
六、人口遷徙與番租殘存:推估與詮釋
-
七、失業流離與重新安置界外
-
-
第二十七章 結論:治理與抗爭的在地實作
-
一、同族分居之歌
-
二、「看不見」的國家權力部署及其反制
-
(一)「不足為外人道」的治理部署
-
(二)地方治理的實作與反抗
-
-
三、從兼用經權到用權廢經
-
(一)兼用經權:一經一權,互為表裡,相互為用
-
(二)帶回國家權力、帶出社會反抗:重新認識分類械鬥與臺灣社會
-
(三)用權廢經:破壞常態體制的權變部署
-
-
四、再譜同族分居之歌:漢人豪強威逼與熟番界外大流亡
-
-
附錄
-
附錄2-1、清代社群人口資料、分類與製圖的說明
-
附錄8-1、淡水廳、彰化縣土牛溝規制(乾隆二十五年)
-
附錄9-1、岸裡新社地域分區範圍
-
附錄9-2、社口庄西側張達京私墾地
-
附錄9-3、二期口糧田集體招佃開墾水田結算備忘單
-
附錄9-4、二期口糧田集體招佃開墾水田總約
-
附錄10-1、潘敦仔家族產業租額、性質、坐落明細表
-
附錄11-1、一九五抽合議約字
-
附錄14-1、諸羅縣漳泉械鬥案抄封租表(翁案抄封,乾隆四十八年)
-
附錄17-1、屯番養贍埔地清冊(乾隆五十五年)
-
附錄18-1、岸裡九社訴訟和解合約
-
附錄19-1、查明噶瑪蘭地方情形奏
-
附錄19-2、噶瑪蘭械鬥殺人首從各犯審明辦理奏
-
附錄24-1、潘敦仔家族向社番典買的田租業
-
附錄26-1、國勢調查入墾埔里熟番社及其原居地族別、人數表(1915)
-
-
參考文獻
-
中日文參考文獻
-
英文參考文獻
-
地圖
-
- 古文書代碼
- 度量衡換算
- 年代對照表
- 附圖〈乾隆臺灣番界GIS地圖〉以及全書GIS地圖網址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4764_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