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以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贯穿到话语含义表达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含义表达的生成是一个意识的多重过程,在这一意识过程中,含义主体的意向性和其所处的环境是含义表达生成的关键性的变量因素,如何把这些变量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用来指导语言实践活动?这是本书着力探讨的课题。作者还借鉴美国逻辑学家伯克斯提出的因果陈述逻辑建构了“话语-含义因果蕴涵机制”用以概括含义推导的认知过程。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前言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0 引言
-
1.1 研究对象
-
1.1.1 含义表达的界定
-
1.1.2 语料来源
-
-
1.2 研究目标及理论指导
-
1.3 结构安排
-
-
第2章 语言研究的新转向
-
2.0 引言
-
2.1 语言转向的意义及阶段性特征
-
2.2 认知的研究范式
-
2.2.1 基于认知主义的认知观
-
2.2.2 基于具身认知的认知观
-
-
2.3 语言的认知研究
-
2.4 语言研究的新范式: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
-
2.4.1 何为心智哲学
-
2.4.2 心智哲学之于语言研究的可能性
-
2.4.3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假设及观点
-
-
2.5 结言
-
-
第3章 语言表征的认知心智观
-
3.0 引言
-
3.1 语言表征、心理表征和现实表征
-
3.2 语言表征的过程和属性
-
3.2.1 语言表征的过程
-
3.2.2 语言表征的拓扑属性
-
3.2.3 语言表征的意向性属性
-
-
3.3 结言
-
-
第4章 语言运用的心智性:意识性
-
4.0 引言
-
4.1 语言研究的意识视角
-
4.2 意识的简单定义
-
4.3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意识研究
-
4.4 意识的两层次在语言运用中的体现
-
4.5 意识的发生:心物随附的过程
-
4.5.1 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
4.5.2 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关系:心物随附的关系
-
-
4.6 基于意识的语言研究模型:“事件—用例事件”模型
-
4.7 语言研究的意识过程中的几对概念
-
4.8 结言
-
-
第5章 语言运用的意识过程:感觉意识、意象意识和语言意识
-
5.0 引言
-
5.1 语言运用的起点:感觉意识
-
5.2 语言运用的关键环节:意象意识
-
5.3 语言运用的终点:语言意识
-
5.4 结言
-
-
第6章 语言运用的心智性:意向性
-
6.0 引言
-
6.1 意向性研究的学术渊源
-
6.2 意向性的特征、属性和语言运用
-
6.2.1 意向性的关指特征和语言运用
-
6.2.2 意向性的“利己”属性和语言运用
-
-
6.3 意向性的归属与语言运用
-
6.4 意向性的结构与语言运用
-
6.5 结言
-
-
第7章 语言运用的逻辑概括
-
7.0 引言
-
7.1 语用思维的形成
-
7.2 用例事件的求真辩护:语用化的真理观与语言运用
-
7.3 用例事件与因果蕴含
-
7.4 语言运用的因果蕴含性
-
7.5 结言
-
-
第8章 语言运用的含义性
-
8.0 引言
-
8.1 含义运用举隅
-
8.2 含义性:语言运用的特性
-
8.3 含义性为什么可能
-
8.3.1 事物的复杂性及常规关系
-
8.3.2 语言运用的经济性
-
-
8.4 含义性存在的心智哲学基础:集体意向性
-
8.5 结言
-
-
第9章 含义研究理论回顾
-
9.0 引言
-
9.1 含义研究回顾
-
9.1.1 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
9.1.2 列文森的三原则
-
9.1.3 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
-
-
9.2 三种含义理论的特点和价值评价
-
9.3 结言
-
-
第10章 心智哲学视域下含义表达研究的理论框架
-
10.0 引言
-
10.1 含义表达是什么
-
10.2 含义表达为什么可能
-
10.3 含义表达怎么可能
-
10.4 含义表达研究的理论框架
-
10.5 对该理论框架的价值总结
-
10.6 结言
-
-
第11章 心智哲学视域下含义表达的认知研究
-
11.0 引言
-
11.1 含义表达与感觉—感受
-
11.2 含义表达与原初意识—反思意识
-
11.3 含义表达的知觉分析过程
-
11.3.1 含义表达的知觉分析方式
-
11.3.2 含义表达的知觉分析基础
-
-
11.4 含义表达与事件—用例事件
-
11.5 含义表达过程的关键因素:语言主体的意向性
-
11.5.1 含义活动的“顶层设计者”:意向性
-
11.5.2 含义表达的意向性解析
-
-
11.6 含义表达的心物随附过程
-
11.7 结言
-
-
第12章 含义表达的固化
-
12.0 引言
-
12.1 含义表达的固化过程
-
12.1.1 两个过程的联系
-
12.1.2 两个过程的差异
-
12.1.3 含义表达固化阶段的特点
-
-
12.2 含义表达固化过程的模型
-
12.3 个例分析
-
12.4 结言
-
-
第13章 心智哲学视域下含义表达研究的逻辑学概括
-
13.0 引言
-
13.1 含义解读与蕴含
-
13.2 实质蕴含、严格蕴含、因果蕴含
-
13.3 含义表达的因果蕴含思维形态
-
13.3.1 含义表达的新特点
-
13.3.2 含义表达的因果蕴含思维机制
-
-
13.4 结言
-
-
第14章 结论
-
14.0 引言
-
14.1 主要发现
-
14.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 参考文献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2254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