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全书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课程研究的历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改造,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教学及教学研究的历史等。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论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
-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概述
-
二、本书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观点
-
-
-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研究的历史
-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
-
一、前科学时期
-
二、系统探究时期
-
三、独立科学时期
-
四、课程理论的多元化
-
五、中国现代的课程及其研究
-
-
第二节 课程的内涵
-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
二、几类典型的课程定义
-
三、课程的内涵
-
四、课程的表现形式
-
五、课程的层次
-
-
-
第二章 课程目标的确定
-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内涵
-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及意义
-
二、与课程目标相关的概念
-
-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
一、普遍性目标
-
二、行为性目标
-
三、生成性目标
-
四、表现性目标
-
五、体验性目标
-
-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确定
-
一、课程目标的来源
-
二、对目标进行筛选
-
-
第四节 课程目标的表达
-
一、普遍性目标的表达
-
二、行为性目标的表达
-
三、生成性目标的表达
-
四、表现性目标的表达
-
五、体验性目标的表达
-
-
-
第三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改造
-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含义及取向
-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
二、课程内容的取向
-
-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
一、课程学的研究
-
二、心理学的研究
-
-
第三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与程序
-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程序
-
-
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改造
-
一、精减
-
二、改编
-
三、浅化
-
-
-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组织
-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组织及其原则
-
一、课程内容组织的概念
-
二、课程内容组织的意义
-
三、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层次
-
-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微观组织
-
一、知识逻辑结构
-
二、心理逻辑结构
-
-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中观组织
-
一、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
二、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
三、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
-
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宏观组织
-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三、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七、课程体系
-
-
-
第五章 课程的实施
-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概念及价值
-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
二、课程实施的价值
-
-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
-
一、忠实取向
-
二、相互适应取向
-
三、创生取向
-
-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宏观样式:课程变革
-
一、课程变革的策略
-
二、课程变革的基本模式
-
-
第四节 课程实施的微观样式:教学
-
一、教学的定位
-
二、教学的意义
-
-
-
第六章 教学及教学研究的历史
-
第一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
-
一、前启蒙时期的教学思想
-
二、传统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三、现代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
四、教学论的多元化发展
-
五、中国现代的教学论发展
-
-
第二节 教学的含义
-
一、对教学的已有理解
-
二、关于教学本质的争论
-
三、教学的概念
-
-
-
第七章 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一节 教学目标及其功能
-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
二、教学目标的特征
-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
-
一、研究课程标准
-
二、研究教材内容
-
三、研究学生特征
-
-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一、教学目标表达的误区
-
二、教学目标的表达方法
-
三、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表达
-
-
-
第八章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加工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分析
-
一、研读教学内容
-
二、分析教学内容
-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加工
-
一、使内涵发生变化
-
二、使结构发生变化
-
三、改变教学内容的形态
-
四、增删教学内容
-
五、替换既定的教学内容
-
-
-
第九章 教学过程的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
一、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
-
二、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
-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
一、著名教育家的教学过程模式
-
二、常用的几种教学结构
-
-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创造
-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
三、教学模式的类型
-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创造
-
-
-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
-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
一、班级授课制
-
二、小组教学
-
三、个别教学
-
四、网络教学
-
五、走班制
-
六、复式教学
-
-
第三节 影响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与运用的因素
-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
二、拟采用的教学活动类型
-
三、班级规模及学生之间的差异
-
四、教学的资源条件
-
-
-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运用
-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
二、常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
三、运用教学原则时要注意的问题
-
-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
-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
三、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
-
-
第三节 生成性教学及其实施
-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
二、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
三、生成性教学的样态
-
-
第四节 课堂的管理
-
一、课堂管理概述
-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
三、进行预防性管理
-
四、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
-
-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取向
-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
三、教学评价的取向
-
-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类型
-
一、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
二、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
四、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
五、鉴赏性评价与鉴定性评价
-
-
第三节 教学评价的内容
-
一、学生的学习效果
-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
-
三、教师的教导效果
-
四、教师的教导过程
-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
-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
-
-
第十三章 教学艺术及其形成
-
第一节 教学艺术的内涵与类型
-
一、教学艺术的内涵
-
二、教学艺术的分类
-
-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形成
-
一、影响教学艺术形成的因素
-
二、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
-
-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