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运用文本间性理论,参照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有关“体用”学说,从互为体用视角——韵散不同配置与如何动态配置,揭示中国古代诗歌、戏剧、说唱文体的内在结构,以及一种新文体生成的路径与方式。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出版说明
- 总序
- 绪论
-
第一章 诗歌为体 戏剧为用
-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戏剧性因素
-
二、黄庭坚“以剧喻诗”辨析
-
三、从咏剧诗看诗歌与戏曲文体表现的宽度与限度
-
-
第二章 戏曲为体 诗歌为用
-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表征与精神
-
二、南北剧《拜月亭》《杀狗劝夫》诗歌为用比较
-
三、从“题目正名”看南北戏曲体制之异
-
四、联章诗及其在戏曲文体构成中的意义
-
五、联句诗及其对戏曲等的影响
-
-
第三章 说唱为体 诗歌为用
-
一、中国古代诗歌为用与说唱文体的生成
-
二、北宋歌舞形式传踏形成初探——兼论中国古代戏曲演进之轨迹
-
三、叙事诗体与说唱体之比较——以《秋胡行》诗与《秋胡变文》为例
-
四、戏曲文体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借鉴
-
-
第四章 戏曲为体 说唱为用
-
一、诸宫调对南北剧文体之影响
-
二、说唱形式在戏曲文学中的运用
-
三、俗赋在古代戏曲中的遗存
-
-
第五章 同题异体比较
-
一、从《长恨歌》到《长生殿》
-
二、从《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
-
三、从《琵琶行》到《青衫泪》
-
四、《钵中莲》:从万历钞本到嘉庆钞本
-
- 引用书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