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文學是一座富礦,然而目前臺灣文學的研究多只討論作家或作品,若要在文學研究中建立完整的理論觀念,也需借鑑相關的文學思潮、運動、爭論、事件及各家學者的理論。本書以一九四五年光復後至今的臺灣文學為主軸,尤其重視思潮史、運動史、論爭史等研究,同時對臺灣戰後的文學發展進行歷史性回顧與學理性反思,並以不同的視角,簡析臺灣文學發展,將學術評論融入娓娓動聽的叙述之中,為讀者展現全新的文學浪潮。
-
第三編 八十∼九十年代:多元時期的文論
-
第一章 威權解構後的秩序重建
-
第一節 「自由中國文壇」的崩盤
-
第二節 「臺灣結」與「中國結」的糾葛
-
第三節 「寧愛臺灣草笠,不戴中國皇冠」
-
第四節 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
-
第五節 解嚴前後看魯迅
-
第六節 前仆後繼的評論刊物
-
第七節 走向沒落的文學副刊
-
第八節 打壓「臺獨」書刊的方方面面
-
第九節 《文學界》:臺灣文學的另一中心
-
第十節 臺灣文學系所的設立
-
-
第二章 與政治同構的文學論爭
-
第一節 開放三十年代文藝的爭論
-
第二節 何謂「臺灣文學」?
-
第三節 臺灣作家如何定位
-
第四節 枯竭的「臺語文學」
-
第五節 輪番炮轟「大陸的臺灣詩學」
-
第六節 「三陳」會戰
-
第七節 誰的臺灣?誰的文學?誰的經典?
-
-
第三章 新世代評論家方陣
-
第一節 新世代評論家的特殊言說
-
第二節 蔡源煌:後現代小說的理論代言人
-
第三節 革新傳統文化的龔鵬程
-
第四節 李瑞騰:臺灣文學的先鋒推手
-
第五節 羅青:從學院色彩到前衛傾向
-
第六節 廖炳惠的解構批評和後殖民理論研究
-
第七節 林燿德的評論星空
-
第八節 簡政珍:注意美學與歷史的辯證
-
第九節 後現代主義評論家孟樊
-
-
第四章 南部詮釋集團
-
第一節 葉石濤:「本土文學論」的宗師
-
第二節 鍾肇政:徹底的臺灣文學論者
-
第三節 李喬:堅貞的臺灣主義者
-
第四節 彭瑞金:「南部文學」的發言人
-
第五節 注重歷史考察的林瑞明
-
第六節 李敏勇的「文學抵抗」
-
第七節 「充滿了拳聲」的宋澤萊
-
第八節 向陽的「臺灣立場論述」
-
第九節 高天生的盲點
-
第十節 專研臺灣文學本土論的游勝冠
-
-
第五章 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偏好」
-
第一節 現代文學研究叢書
-
第二節 王志健的新詩史研究
-
第三節 周伯乃:近三十年新詩的考察及評價
-
第四節 舒蘭、龔顯宗的新詩史研究
-
第五節 姜穆研究三十年代作家的「武化」傾向
-
第六節 馬森論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
-
-
第六章 當代文學研究的多元視野
-
第一節 臺灣當代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
-
第二節 停滯不前的大陸當代文學研究
-
第三節 大陸當代文學研究隊伍及問題
-
第四節 張放、周玉山的大陸文學研究
-
第五節 高準、陳信元的大陸文學研究
-
-
第七章 雜花生樹的美學比較文學研究
-
第一節 八十年代的美學研究
-
第二節 鄭樹森論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的關係
-
第三節 周英雄:尋找不同的解牛刀法
-
第四節 「比較文學中國化」的討論
-
第五節 「中國學派」的理論發展
-
第六節 突出晚清現代性的王德威
-
-
第八章 互為表裡的小說評論
-
第一節 小說評論的潮流與走向
-
第二節 金庸所帶來的「香港震撼」
-
第三節 齊邦媛:當代臺灣文學的知音
-
第四節 呂正惠:獨行江湖上梁山
-
第五節 詹宏志的文學心靈
-
第六節 由文學轉向文化的龍應台
-
第七節 對陳若曦等人的小說評論
-
-
第九章 互為強化的新詩論壇
-
第一節 羅門詩論的前衛性與創新性
-
第二節 張健的中庸詩觀
-
第三節 李魁賢:站在反抗詩學的角度
-
第四節 女性主義詩評家鍾玲
-
第五節 詩評專業化的奚密
-
-
第十章 蹣跚行進中的散文評論
-
第一節 散文分類及特點的探討
-
第二節 鄭明娳的散文理論世界
-
第三節 眾說紛紜的報導文學理論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