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文學是一座富礦,然而目前臺灣文學的研究多只討論作家或作品,若要在文學研究中建立完整的理論觀念,也需借鑑相關的文學思潮、運動、爭論、事件及各家學者的理論。本書以一九四五年光復後至今的臺灣文學為主軸,尤其重視思潮史、運動史、論爭史等研究,同時對臺灣戰後的文學發展進行歷史性回顧與學理性反思,並以不同的視角,簡析臺灣文學發展,將學術評論融入娓娓動聽的叙述之中,為讀者展現全新的文學浪潮。
-
第二編 七十年代:成長時期的文論
-
第一章 在查禁聲中展開的批評「野戰」
-
第一節 從關傑明旋風到唐文標事件
-
第二節 荒謬的「誹韓(愈)案」
-
第三節 詩壇的戰國風雲
-
第四節 空前的鄉土回歸浪潮
-
第五節 藍綠對決的前世:鄉土文學論戰
-
第六節 查禁書刊的警察行為
-
第七節 旋生旋死的評論刊物
-
第八節 副刊黃金時代的來臨
-
第九節 「三三」:張腔作家的聚集地
-
第十節 「文化統一中國」的先聲
-
-
第二章 脫穎而出的新文學論著
-
第一節 蘇雪林的《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
-
第二節 鄭學稼和他的《魯迅正傳》
-
第三節 胡秋原:在論戰中建樹文學理論
-
第四節 劉心皇的淪陷區文學研究
-
第五節 尹雪曼和《中華民國文藝史》
-
第六節 周錦的新文學史研究
-
第七節 施淑的左翼色彩
-
-
第三章 文論界的新盟主
-
第一節 顏元叔:學貫中西,豪氣干雲
-
第二節 現代批評與傳統批評的交鋒
-
-
第四章 美學研究園林
-
第一節 七十年代美學研究一瞥
-
第二節 王夢鷗:將文藝學與美學聯姻
-
第三節 姚一葦:探索藝術奧秘
-
第四節 程大城的美學研究
-
第五節 柯慶明:以生命意識為中心的文學理論
-
第六節 高友工的美學思想
-
-
第五章 比較文學的崛起
-
第一節 比較文學的墾拓與發展
-
第二節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提出
-
第三節 圓融客觀的侯健
-
第四節 葉維廉:尋索「共同的文學規律」
-
-
第六章 匯流在「民族鄉土」旗幟下
-
第一節 鄉土文學陣營的分裂
-
第二節 陳映真:左翼文壇祭酒
-
第三節 尉天驄: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驍將
-
第四節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史的開拓者
-
第五節 寧折不彎的黃春明
-
第六節 林載爵論臺灣文學的兩種精神
-
第七節 還吳濁流愛國真相的王曉波
-
-
第七章 海外文評家的品格與氣質
-
第一節 「逍遙海外」評論家的自由與不自由
-
第二節 夏志清的小說評論
-
第三節 葉維廉的文論秩序
-
第四節 楊牧文學評論的智慧之光
-
第五節 劉紹銘的曹禺評論及其他
-
第六節 推動中國小說現代化的李歐梵
-
-
第八章 小說、散文評論新貌
-
第一節 社會寫實主義及「藝術論戰」
-
第二節 引發臺灣文壇「地震」的《家變》
-
第三節 臺灣的香港傳奇:張愛玲熱
-
第四節 持平中和的何欣
-
第五節 研析《臺北人》的歐陽子
-
第六節 作家的散文評論
-
第七節 呼喚變革散文的余光中
-
-
第九章 新詩評論的審美更新
-
第一節 《笠》的詩論
-
第二節 《葡萄園》的詩論
-
-
第十章 兩位有建樹的詩論家
-
第一節 從西洋文論中吸取學理的張漢良
-
第二節 活躍在評論第一線的蕭蕭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