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達志通欲:朝鮮漢語譯官與十七至十九世紀的中朝關係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37194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本書特色】(3-5項)
1. 透過本書的研究,能增進讀者對清代中朝關係史的認識,
2. 學術界迄今第一部系統研究朝鮮王朝譯官的著作,極具學術價值,一定程度上填補過去學術研究的空白。
3. 大量使用一、二手及前人未曾運用的資料,在論述上有許多突破與創新。
4. 對譯官的社會地位與培訓加以闡釋,使其社會地位與角色明確呈現,為韓國社會階層的研究,提供新的視野。

【書籍簡介】
作者透過中朝文人書寫與官方史料,探討漢語譯官在中朝關係中擔任的文化代理人的角色,闡明他們的活動如何建構與士大夫不一樣的世界觀,從而改變兩國的關係以及文化交流互動的結果,並藉此提出「東亞世界網絡」如何交織出新的東亞研究意識。

朝鮮漢語譯官的語文、語義翻譯,連繫了中國和朝鮮兩端,讓我們看到細節中攤開的真相。他們既是知識的載體,也因個人交遊而做為情感信使或啟動力。本書舉例的許多事蹟,讓原本在歷史上較為默默無聞的人物,介於貴族「兩班」和平民百姓之間的「中人」譯官的人生面貌靈動再現。
-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推薦序
  • 緒論
    • 一、前言
    • 二、何謂東亞世界?
    • 三、為什麼是朝鮮譯官?
    • 四、朝鮮譯官的過去研究面相
    • 五、從語言學到東亞文化交流史的朝鮮譯官研究
    • 六、小結
  • 第一章 服事天朝:17-19世紀的中朝關係變遷
    • 一、引言
    • 二、明滿衝突與朝鮮的對應
    • 三、丙子胡亂後與朝鮮稱臣後的新秩序
    • 四、朝鮮北學興起的思想與思想轉移
    • 五、鴉片戰爭與東亞秩序的重塑
    • 六、小結
  • 第二章 因譯以達:朝鮮漢語譯官的培訓與翻譯規範
    • 一、引言
    • 二、朝鮮社會制約與譯官的培訓及身分形成
    • 三、譯官培訓與派遣制度的落實與其轉變
    • 四、譯官教材《伍倫全備諺解》、《象院題語》的翻譯規範
    • 五、小結
  • 第三章 善為周旋:朝鮮漢語譯官對清活動的禮儀履行
    • 一、引言
    • 二、中國歷代的賓禮與朝鮮的對應
    • 三、清代朝貢禮儀與朝鮮譯官的職責
    • 四、禮儀下的交談與朝鮮譯官的對答
    • 五、小結
  • 第四章 悉委於譯:朝鮮譯官與國家權益
    • 一、引言
    • 二、使行內外的權益與譯官的多元職責
    • 三、譯官金指南、金慶門與白頭山定界碑
    • 四、金是瑜與明史朝鮮部分書寫與辨誣
    • 五、小結
  • 第五章 雖不目見:朝鮮漢語譯官與朝鮮士大夫的知識生產過程
    • 一、引言
    • 二、朝鮮人的吳三桂歷史記憶
    • 三、清廷宮廷與社會的禮俗
    • 四、域外人士的接觸
    • 五、小結
  • 第六章 藕船雅正:譯官與清人對朝鮮文壇的認識
    • 一、引言
    • 二、董文煥的《韓客詩存》與清人的朝鮮文壇的認識
    • 三、譯官李尚迪與清人的朝鮮認識形塑
    • 四、李尚迪與清朝文人對金正喜的關心
    • 五、小結
  • 第七章 前古未行:19世紀朝鮮開化期的譯官身分轉變
    • 一、引言
    • 二、譯官在中國收集的西方勢力情報
    • 三、卞元圭的講究武備與東北亞活動
    • 四、吳慶錫與開化改革的倡議
    • 五、小結
    • 第八章 結論:朝鮮漢語譯官與東亞世界網絡
  • 附錄 17-19世紀期間漢語譯官事蹟舉隅
  • 後記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