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述說道德經(卷一)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90458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道德經》的經文講解(1)
  • 史書上的老子
    • 《史記》載老子原文
    • 史記正義
    • 孔子問禮老子
    • 不知所終
    • 老子書
    • 《道德經》的由來
  • 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恆常不變
      • 啟示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啟示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啟示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啟示
  • 第二章
    • 如何能感受體會身中的「道」並應用「道」的智慧?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執著的由來
      • 以清靜心觀照「道」
      • 放下得清靜
    •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對立的觀念
      • 對立是煩惱的根源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 如何從對立到合一
    •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破除對立的執著
  • 第三章
    • 身心行皆合於道者謂之「聖」
    •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聖人以道治天下
    •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 調伏人心
    •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啟示
  • 第四章
    • 道的妙用
    •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 道的造化原理
      • 道在自身的妙用
      • 如何用身上的道
    • 淵兮,似萬物之宗
      • 啟示
      • 去除道心的障礙
    •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 挫其銳
      • 解其紛
      • 和其光,同其塵
      • 啟示
    •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生而不有
    •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虛空的妙用
      • 智慧的能量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啟示
  • 第六章
    • 道是生命的能量
    • 谷神不死
    • 是謂玄牝
    •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 生命的能量
    •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啟示
  • 第七章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啟示
  • 第八章
    • 水的德性與智慧
      • 孔子觀水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水是生命之源
    •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水的智慧)
      • 讓蒸餾水讀文字的實驗
      • 不同國家文字的實驗
      • 水的智德
      • 七項智德
    • 居善地
    • 心善淵
    • 與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動善時
    • 夫唯不爭,故無尤
    •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啟示
  • 第九章
    • 老子談成功之道
      • 功成而不居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功成身退,天之道
  • 第十章
    • 道之玄德
      • 道之玄德有六
    •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生生之德
    •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柔和之德
    •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 清靜之德
    •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無為之德
    •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 通天之德
    •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通達之德
    •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啟示
  • 第十一章
    •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啟示
  • 第十二章
    • 悟道的必要條件:轉識成智
      • 十八界
    • 如何轉識成智
      • 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
      • 「無」色聲香味觸法
      • 解鈴還須繫鈴
    • 五色令人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聾
    • 五味令人口爽
    •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啟示
  • 第十三章
    • 足以化解世間人的最大憂患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世間凡人的最大憂患
    •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 受寵若驚
      • 典故
    •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 觀念的翻轉
    • 故貴以身為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可以託天下。
      • 啟示
  • 第十四章
    • 如何來形容「道」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 感官的超越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啟示
  • 第十五章
    • 道要如何修
    •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 「慎」:戒慎恐懼修道的用心:在乎戒慎恐懼。
    • 儼兮其若容
      • 「敬」:恭敬的態度
    • 渙兮若冰之將釋
      • 「融」:消融怨懟
    • 敦兮其若樸
      • 「樸」:敦厚樸實
    • 曠兮其若谷
      • 「曠」:心胸寬廣
    • 渾兮其若濁
      • 「渾」:大智若愚
    •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新成。
      • 啟示
  • 第十六章
    • 修道的目的:歸根復命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 觀復
    •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 復命
    •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常道
    •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啟示
  • 第十七章
    • 「道」的妙用
      • 本章白話
      • 聖人以「道」治天下
    • 太上,不知有之
      • 無為而治
    • 其次,親之譽之
      • 親而譽
    • 其次,畏之
      • 嚴刑峻罰
    • 其次,侮之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啟示
  • 第十八章
    • 當不能以道治天下,該如何?
      • 本章白話
    • 大道廢,有仁義
      • 比較
    • 智慧出,有大偽
      • 真實的智慧
    • 六親不和有孝慈
      • 舜之大孝
    • 國家昏亂有忠臣
      • 啟示
  • 第十九章
    • 如何能與「道」合一?
      • 「道」法自然見素樸
    •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啟示
  • 第二十章
    • 如何成為一位有道者
    •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 超越對待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
    •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啟示
  • 第廿一章
    • 如何以道顯德?
    •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 玄牝之門
    •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 清靜惚恍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處處皆有道
    •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造化的真理
      • 精、真、信
    •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 啟示
  • 第廿二章
    • 如何抱道守一?
      • 人得「一」以聖
    • 曲則全,枉則直
      • 抱守謙德
    • 窪則盈,敝則新
      • 學習水德
    • 少則得,多則惑
      • 少思寡慾
    •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 抱一
    •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啟示
  • 第廿三章
    • 修道之人如何能「道法自然」?
    •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 驟雨不終日
    •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啟示
  • 第廿四章
    • 有道者所不為
      • 進德修業的「四戒」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違反常道
    •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自見者不明
      • 自是者不彰
    •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自伐者無功
      • 自矜者不長
    •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啟示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